紫山药是药食两用的植物,其营养价值、药用价值及抗病机理正逐步被发现和证实,产品除了具有山药的营养保健功能外,还含有花青素,具有抗氧化和延缓衰老的作用,营养保健价值更高,符合当前市场消费方向。因此,发展紫山药生产,符合人民生活对营养保健食品追求的潮流,具有很好的市场开发前景。
紫山药是一种高投入、高产出作物,种植效益可达22.5万~30.0万元/hm2,因此紫山药种植是农业大县调整农业产品结构、提高农村经济效益的好项目之一。研究紫山药定向槽栽培技术、起垄覆黑膜栽培技术,改造了相关机械,集成了紫山药起垄覆黑膜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体系,有效解决了紫山药轻简省力栽培和机械化生产等技术难点,为传统山药主产区山药产业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
1.品种选择与种薯处理
在试验、示范基础上,引进适于本地生产的山药新品种——紫玉淮山,该品种早熟、抗病、高产、适应性强。
种植前种薯块茎切成长4~5 cm的带皮小块,将种薯块茎切口两端分别蘸石灰或代森锰锌进行晒种促进发芽。催芽时先在田间畦面上铺3~5 cm厚细沙土,种薯小块平铺在砂土上,然后盖上3~5 cm厚湿稻草或细土并遮荫,温度保持在28~32 ℃进行催芽。
2.选地整地施基肥
采用浅生槽定向栽培的紫山药对土壤要求不高,砂土、壤土及黏土均可栽培,但以土质肥沃、土层深厚的砂壤土最为适宜。土壤先进行深耕起畦,畦面宽1.3~1.4 m,畦高30~40 cm,斜度15°。采用单行种植方式,按株距18~20 cm开挖长1 m、宽7 cm的平行斜小沟。在浅生槽内施放足量的松软填料,如腐熟木糠、蘑菇渣等,上端10~15 cm回填泥土。
紫山药的吸收根分布在表土层,因此基肥只需施到土层5~15 cm,结合泥土回填,施用腐熟鸡粪或鸭粪3 000~4 500 kg/hm2作基肥,浅生槽两端不宜露出或低过沟底。
3.种植
于4月下旬至5月中旬选择下午种植,在浅生槽上端平行放置带芽种薯小块,芽和切面朝上,覆盖泥土5~10 cm厚。种植时每株只留1~2个健壮的幼芽,多余幼芽彻底摘除。
4.田间管理
4.1 地膜覆盖
出苗后搭架前,为了达到保温、保墒、防杂草的目的,用1.5 m宽的黑色地膜覆盖畦面,时间宜在雨后。
4.2 搭架与整枝引蔓
当苗高20 cm左右时,采用跨沟“人”字架、跨沟“井”字架方式搭架,架高1.2~1.3 m,每株留藤蔓1条并引藤蔓上架。6—9月将种薯长出的数条幼嫩藤蔓应及时从基部摘除,防止形成数条紫山药而影响产量和商品率。
4.3 施肥培土
8月初开始转入块茎生长期,施用硫酸钾复合肥150~225 kg/hm2作為攻薯肥,同时进行畦面覆盖培土,浅生槽上的土层厚度保持在10~12 cm。
4.4 揭膜
8月初紫淮山开始转入块茎生长期,因地膜的保温作用将使土壤昼夜温差减少,造成块茎生长缓慢从而降低山药产量,需及早去除地膜并带出田外处理。
4.5 水分管理
当出苗50%时浇第1次水,6月10日左右浇第2次水,7—8月若遇长期干旱适当灌浅水1~2次。 紫淮山药较耐旱,9—11月块茎进入生长旺盛期以后,但应保证有充足水分均匀供应。块茎收获前10 d左右应停止浇水。
紫山药是根茎作用,开沟排水非常重要,否则会造成根系生长不良或薯块腐烂,中后期要内外三沟畅通,保持田内无积水。
4.6 化学调控
为了促进藤蔓健壮生长,提高产量,防止薯蔓生长过盛,可用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1 050 g/hm2兑水750 kg/hm2喷施,一般可使块茎增产10%~15%。为促进紫淮山药产量的提高,在山药根茎生长初期用根茎唯他灵750 mL/hm2兑水225 kg/hm2喷雾,山药块茎顺直长圆、饱满、光滑、皮色佳,可增产20%~45%。
5.病虫草害防治
紫山药的病虫害主要有炭疽病、叶斑病、斜纹夜蛾、叶蜂。防治炭疽病、叶斑病在发病初期选用阿米妙收悬浮剂2 000倍液、10%世高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锌500倍液、16%米鲜·异菌脲乳油1 000倍液交替喷雾防治。防治斜纹夜蛾、叶蜂可选用福戈颗粒剂2 000倍液喷雾防治;草害严重的田块,应在晴天时进行人工除草。种植1~2 d后在雨后或土壤潮湿时用96%金都尔乳油2 000倍液均匀喷洒在浅生槽下端畦面、畦侧和水沟,防止出现杂草丛生现象。紫山药生长期间如有杂草,可用克无踪300倍液兑水喷雾防除,也可以选择人工除草。
6.精细采收
一般可在11月中旬紫山药停止生长时开始采收。选择晴天上午将浅土层稍微翻开后即可将整个块茎取出,就地晒干表皮水分后进行分级包装储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