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蛙特种养殖技巧:如何提高青蛙养殖存活率

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多种影响, 我国野生青蛙数量在不断减少, 但消费者对青蛙的需求越来越多, 青蛙的高收益吸引着养殖户投入青蛙养殖, 加上为了保持生态平衡, 人工养殖青蛙得到支持和鼓励。由于我国目前对青蛙黑斑蛙的养殖技术研究不深入, 养殖技术不成熟, 使得青蛙养殖成功率不高。

青蛙特种养殖技巧

我国青蛙养殖具有“三大”特点, 即投入大、风险大、收益大, 因此对于青蛙养殖风险比其他养殖要大。青蛙养殖成功的关键在于青蛙养殖的存活率, 由于目前我国青蛙养殖技术比较落后, 造成青蛙养殖存活率比较低, 据调查, 有养殖户养殖青蛙存活率只有20%, 这样不仅使得养殖户损失了人力、物力、财力, 也不利于生态的平衡。因此探究青蛙养殖存活率低的原因刻不容缓。

青蛙养殖存活率低的原因

从调查和研究中发现, 青蛙养殖存活率低的原因主要有一敌害、二病、三饵料。

2.1 敌害

蛙类本身自我保护和对外防御能力比较弱, 通常都是被动躲避或通过保护色来保护自己、抵御外敌;因为生理和环境的变化, 对于刚上岸的幼蛙, 适应环境能力比较差, 生命力脆弱, 在遇到干燥的环境、暴晒的烈日和风雨拍打等对幼蛙都是致命一击, 导致青蛙养殖存活率低。

2.2 病

在养殖过程中幼苗、幼蛙因受环境、气候、养殖不当等出现出血病、气泡病、腹水病、腐皮病、歪头病等, 直接影响了青蛙养殖的存活概率。

2.3 饵料

青蛙只吃活食, 野生条件下通常捕捉飞虫, 幼蛙的食物主要有蚊虫、小型昆虫、昆虫幼体等, 普通蛙类吃苍蝇, 蚊子, 蝗虫、蝼蛄、青虫、蚯蚓等昆虫蠕虫等, 而人工养殖主要以饲料为主, 不利于幼蛙消化, 影响幼蛙存活率。

提高青蛙养殖存活率的措施

3.1 选择最佳种蛙

一般来说在第二年产卵后的种蛙受精率比第一年、第三、第四年的产卵孵化率要高。[2]在种蛙选择上最好选择同一批种蛙中体形强大、发育正常、行动活跃的。种蛙雌雄配对上一般是按照1只雄蛙、2-3只雌蛙的比例放入产卵池待产, 对于放种蛙的产卵池要有占水面的三分之一的水草或水莲花, 产卵池上空要有搭架进行遮荫, 防止烈日暴晒影响存活率, 并避免受到高分贝声音、强烈噪音影响种蛙。

3.2 做好青蛙交配交卵

一般来说青蛙产卵时间为每年3-7月份, 南方产卵叫早些, 一般3月份开始产卵, 4月份是产卵盛期。种蛙的抱对、交配、产卵时间与所在的气温、饲养池的水温以及水的深度都有关系。通常来说水温在15°C以上时雌雄蛙开始抱对。18-28°C是最适合产卵的温度。青蛙产卵时对环境要求严格, 稍有振动产卵就会暂停, 强烈的振动或长时间的干扰, 就会改变产卵地点。因此在进行青蛙养殖时, 在产卵期, 若水温低于15°C以下, 可通过增温, 使其正常产卵。对于雌雄比例也可由人工进行控制, 蛙性别是由蝌蚪期至幼蛙期变态过程中分化雌雄的, 可通过人工调节环境温度, 使其雌性比例上升增产。

3.3 提高养殖技术

提高青蛙养殖存活率主要在于提高养殖技术, 其一, 通过建立固定缓流水池, 在水池中设置网箱, 使网箱中受精蛙卵在孵化的过程中不缺氧提高孵化率及优质性。其二, 建立灵活性饲养池, 将蝌蚪饲养池与成蛙池通用, 同池养殖, 根据青蛙成长阶段调整环境, 提高利用率, 节省成本。其三, 改变自然散养模式, 采用集中化饲养, 并可观察到每只蛙的生产情况, 设定最合理密度。其四, 利用稻田、荷塘等自然环境打造原生态青蛙养殖模式生态发展。

如何提高青蛙养殖存活率

3.4 人工采卵及孵化

提高青蛙养殖存活率关键在于保护好青蛙产下的卵, 青蛙产下的卵又小又软, 卵外有胶质膜保护, 成片吸附浮于水面或就近附着在水草上。养殖人员需要认真观察, 如果发现卵不慎沉入池底, 就需要及时设法使之附在水草上。然后根据气温变化, 用捞卵网或盛卵网将蛙卵连同附着的水草捞起, 轻轻放入孵化池内。放卵时应注意蛙卵方向的把握, 保证正面朝上, 反面向池底。同一批卵放在同一孵化池, 便于观察、养殖。

3.5 保证饲料要优质

投喂青蛙的饲料必须保证新鲜, 并且营养要平衡、全面。研究表明, 青蛙的一些病害与所投喂饲料中长期缺乏维生素A、D关系密切。幼蛙成长离不开另外, 一些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在多年养殖经验中发现, 在蝌蚪饲料中添加蛙用碘, 可以补充碘和其他微量元素, 蝌蚪食用用可明显增强体质和提高其成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