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病发生的特点分析及防控对策

    牛养殖占养殖业的重要地位,那么养殖的自然而然比较多了,那么怎么样才能让养殖的牛健康成长呢?那就要了解牛养殖技巧,病害的发生特点及防控对策等,以下就是牛病发生的特点分析及防控对策,希望对各位种植户们有所帮助!

    现阶段, 我国养牛业发展速度加快, 规模化、集约化养殖逐步走上正轨。随时而来的问题是牛传染病发病率不断升高、种类不断增加。如何在养牛的过程做好疫病防控工作, 减少经济损失成为重中之重。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必须明确现今我国牛病的发生特点、发展趋势, 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保障养牛业的发展。

牛病发生的特点分析及防控对策

    1 牛病的发生特点

    1.1 疫病种类多发病率高

    近年来我国养牛业发展速度快, 养殖数量和规模不断增大, 贸易频繁, 牛及其相关产品流动加快;同时, 牛病检疫监测系统不完善、诊治不当等原因导致牛病的发生率居高不下。发病率较高的传染病包括口蹄疫 (foot-and-mouth disease, FMD) 、轮状病毒 (bovine rotavirus, BRV) 感染、冠状病毒 (bovine coronaviridae, BCV) 感染、恶性卡他热 (malignant catarrhal fever, MCF) 、牛流行热 (bovine epizootic fever, BEF) 、大肠杆菌病、沙门菌病、布氏杆菌病、结核病和副结核病等。此外, 许多新型疾病出现并流行, 如牛波纳病、心水病、中山病、赤羽病、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 (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 BVD/MD)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 (infectious bovine rhinotracheitis, IBR) 等。其中BVD/MD和IBR, 我国目前缺乏针对性的检测方法和有效的疫苗, 已经成为我国养牛业最为头疼的问题之一。

    1.2 牛源性人畜共患病发病率上升

    目前我国大多数养牛场都采取集约化饲养的方式, 越来越多的牛源性人畜共患病开始对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产生严重危害。这类疾病主要包括布氏杆菌病、结核病、炭疽、弯曲杆菌性腹泻、沙门菌病、钩端螺旋体病、Q热等。目前我国养牛业布氏杆菌病流行状况较为严重, 个别牛场群阳性率高达60%以上。此外, 我国结核病流行状况令人担忧, 据报道我国是世界上结核病流行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研究表明, 人结核病的病原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牛。对新疆、河北、宁夏自治区等12个省份的1 187头奶牛进行结核病检测, 阳性率24.1%, 群阳性率高达54.6%。

    1.3 细菌耐药性增强

    对于我国大多数养牛者来说, 多重感染、混和感染是生产过程中最为棘手的问题之一。其中以犊牛腹泻、子宫内膜炎和乳房炎最为常见。很多疾病同时发生, 并且病原菌之间交叉感染;细菌、真菌、病毒之间混合感染, 致使疾病难以诊治。另外, 由于临床抗生素的滥用, 细菌耐药性增强, 耐药性菌株增多, 进一步加大了牛病的诊断和防治。

牛病发生的特点分析

    1.4 繁殖障碍和肢蹄病发病率高

    现阶段, 繁殖障碍性疫病也是牛病中防治比较困难的一类。引起牛繁殖障碍的因素分为生物性和非生物性两大类。生物性因素主要包括细菌、支原体、病毒等;非生物性因素常见的有生殖器官畸形、繁殖机能紊乱、饲养管理不当、繁殖技术失败等。现在规模化养殖密度增大, 奶牛繁殖障碍日趋严重, 屡配不孕、子宫内膜炎、生殖器官疾病如卵巢静止、卵巢机能不全、排卵延迟、持久黄体、卵巢囊肿等明显增加。

此外, 牛肢蹄病的种类不断增加, 常见的有蹄叉腐烂、蹄底溃疡、蹄叶炎、腐蹄病、多发性关节炎、和蹄变形等。肢蹄病严重影响牛的正常运动, 而且还是导致牛的生产性能下降, 往往会被及时淘汰, 给养牛业带来严重经济损失。

    1.5 营养代谢病增多

    现代牛场集约化程度高, 牛群运动量少, 很多牛易患营养代谢病, 尤其是围产期的奶牛发生率更高, 主要有酮病、脂肪肝和生产瘫痪等。这些代谢病的发生与精料饲喂过多、干物质摄入减少、机体无机盐含量失衡等密切相关。以前认为围产期的各种疾病如酮病、脂肪肝、胎衣不下、瘤胃酸中毒、皱胃变位、子宫内膜炎等之间没有关联。现有研究表明这些疾病之间存在内在联系, 围产期奶牛机体各项机能发生变化, 若此时疾病入侵可能会引起各个系统的连锁反应, 使得各类疾病的发生率都大大增加, 甚至出现多病齐发的现象。越是高产的奶牛, 发病率越高。

    1.6 猝死症和梭菌类疾病发病率高

    这类疾病主要包括恶性水肿、炭疽、肠毒血症等, 多在雨季发生于湿度过大地区放牧或者圈舍环境卫生较差的牛。这些疾病中有很多会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尤其是炭疽。

    2 当前牛病的流行趋势

    在不同的国家、不同地区, 牛病的发生特点、流行状况有着很大的地域差异。我国养牛业经济贸易范围广、牛群流动速度快, 再加上饲养模式、管理水平、疫病防控系统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致使我国牛传染病发病率高且难以控制。

    2.1 以腹泻为主的传染病发病几率上升并持续感染

    引起牛腹泻的传染病在我国流行形势较为严峻。犊牛、成年牛均有发病, 引起新生犊牛腹泻的主要有大肠杆菌病、沙门氏菌病等;危害成年牛且流行较为广泛的主要有BVD/MD、弯曲杆菌性腹泻、副结核病、BRV感染、BCV感染。傅彩霞等检测了北京地区的31个奶牛场的1 650份血清样品, 结果BVD、BCV、BRV阳性率分别为48.2%、57.2%、52.2%。何美琳等检测了1070份耗牛血清, BVDV, BCV和BRV阳性率分别为44.3%, 84.1%和94.4%。说明我国养牛业中BVD、BCV及BRV感染普遍存在, 不同牛场间感染率差异较大。

    2.2 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病率增加

    引起牛呼吸道症状的传染病种类很多, 我国常见的主要包括牛巴氏杆菌病、牛肺结核病、牛化脓性隐秘杆菌病、犊牛地方流行性肺炎、IBR、牛合胞体病毒肺炎、牛副流行性感冒、BEF等。研究报道, 对新疆的803份血清进行检测, BRSV、BPIV、BV阳性率分别为54.17%、33.75%、65.13%。朱海明报道我国北京、山东、河北、河南、四川等省市的牛群IBRV阳性率为29.45%。石冬梅等报道, 河南省奶牛IBRV抗体阳性率为59.29%。

疫病防控中存在的问题

    2.3 以繁殖障碍为主的牛传染病

    引起牛繁殖障碍的疾病种类繁多, 且这类疾病对养殖业造成的影响很大, 我国这类疾病主要包括牛布氏杆菌病、牛生殖道弯曲杆菌病、中山病、赤羽病、牛地方流行性流产等, 其中牛布氏杆菌病发生最为广泛, 牛地方流行性流产紧随其后。牛布氏杆菌病流行广泛且对人畜危害巨大, 近年来由于养殖规模增大、经济贸易加快, 牛群流通量、流通速度加快, 使得该病发病频繁且难以控制。

    2.4 以寄生虫为主的牛传染病

    我国牛的寄生虫病主要是消化道寄生虫病, 常见的有球虫病、隐孢子虫病、片形吸虫病、双腔吸虫病、莫尼茨绦虫病等, 其中隐孢子虫病人畜共患且呈全国范围分布, 徐雪平等调查表明, 隐孢子虫的感染在我国人畜之间均比较严重, 人的感染率在0.8%~13.3%之间, 牛的感染率为27%此外, 还有一些呼吸道寄生虫, 如网尾线虫、原圆线虫等。贵州省等地是血液寄生虫多发的地区, 主要包括附红体和梨形虫、双芽巴贝斯虫等。

    2.5 以贫血和黄疸为主症的牛传染病

    血液寄生虫病基本都会出现贫血和黄疸症状, 我国常见的牛血液寄生虫病包括巴贝斯虫病、泰勒虫病、东毕吸虫病, 钩端螺旋体病、牛无浆体病、牛嗜血支原体病等。

    2.6 其他传染病

    引发口腔鼻腔黏膜糜烂或溃疡的牛病主要有FMD、BVD/MD、MCF、茨城病、丘疹性口炎等。当前主要流行和丘疹性口炎。

    引发体表肉芽肿、恶性肿瘤的牛病主要有牛白血病和放线菌病。自然条件下牛白血病主要发生在4~8岁牛。牛放线菌病主要是2~5岁的牛, 大多是零星发生。

    3 疫病防控中存在的问题

    3.1 缺少动物疫病诊断和监测专项资金

    目前我国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基础建设基本到位, 可常年开展动物疫病监测、诊断。但因动物疫病监测、诊断尚无专项资金, 所需试剂、药品、试纸等消耗性材料费用较高, 动物疫病防控机构属非盈利性服务单位, 无预算外资金投入, 所以室验室诊断、监测、检验工作一直未能正常运行。

    3.2 养殖户疫病控制措施单一

    目前我国很多养殖业主是房地产企业老板, 对养殖技术、疫病防控专业知识知之甚少, 又未接受畜牧系统组织的专业培训。于他们而言, 获取专业知识的主要途径就是饲料、兽药经销商的宣传活动, 导致许多养殖场将疫苗注射错认为是预防疾病的唯一重要因素, 而忽视了饲养管理、消毒净化、检疫检测、无害化处理等的综合防治控作用, 导致疫情不能得到有效控制。

    3.3 养殖场不符合防疫条件

    一些规模化养殖场选址、布局、设施设备、人员素质等不符合防疫要求。在建场选址时, 只考虑土地审批和资金投入, 未考虑发展与安全保护, 没有树立环境保护和疫病防控的意识;不注重科学实用, 各功能区设计不合理, 清洁区与污染区之间没有有效隔离, 缺乏无害化处理场所及设备;有些养殖场甚至在进场口没有设置车辆消毒池、人员消毒设备。

    3.4 盲目使用药物

    国内许多养殖场没有配备专业的兽医, 没有合理的给药方案, 经常依据经验对牛群进行药物防治。往往用药欠妥甚至错误, 尤其反刍动物一些抗生素不能口服而口服, 正常菌群被抑制或杀灭, 有害菌群大量繁殖, 引起菌群失调甚至催生“超级细菌”, 最终导致无药可治。有些养殖场在饲料中随意添加兽药供牛群长期食用或过量使用兽药给患病牛群治疗, 进一步导致细菌耐药性增强。

    3.5 员工专业水平不高

    养殖场员工素质科学养殖知识匮乏, 专业化程度低是当前养牛业普遍存在的问题。绝大多数养殖场没有配备执业兽医, 养殖场管理人员和饲养员掌握的动物疫病防治知识很少, 缺乏疫病常识和观察能力, 不能观察到动物病初的表症状, 待发现时常延误了诊治时间, 造成经济损失。很多规模化养殖场中工作人员都是一些中、小学毕业的低学历人员, 专科以上的的人员少之又少, 更别说执业兽医, 这些工作人员没有系统学习过畜牧养殖专业知识, 甚至连最基本的岗前培训班都没有参加过, 对科学养殖一窍不通。

    3.6 疫病防控服务体系不健全

    很多地区的疫病防控服务体系不够完善, 尤其是基层偏远地区。许多畜牧技术推广没有专人负责, 大多通过饲料、兽药经销商间接完成, 由于这类人员管理不统一、技术水平没有保障, 再加上对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追求, 使得养殖业主学不到系统的知识, 养殖场的诊疗服务也得不到有效保障。此外, 在养殖业广布的基层, 许多基层单位的工作人员没有经历规模场的历练, 兽医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的更新差, 难以胜任疫病防控服务工作。因此, 疫病防控的当务之急是建立与地区养殖方式相符的专业的疫病防控服务部门。

    4 防控策略

    4.1 加强饲养管理

    对场区布局进行科学合理地规划。合理绿化场区, 在保证空气质量的同时也可起到一定的疫病隔离作用。圈舍定期消毒, 经常通风保持圈舍干燥、没有积粪, 为牛群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科学饲养, 保证牛群营养全面均衡, 增强自身免疫力。定期驱虫、按照免疫计划接种疫苗。减少噪声, 避免牛群产生应激。

    4.2 做好防检疫工作

    引进牛群时, 做好检疫工作, 以免带入病原。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计划, 并按照免疫计划进行预防接种, 减少牛群发病率。定期驱虫、检测。及时隔离感染牛, 防止病原扩散;及时做出应对策略, 减少经济损失。

    4.3 加强流通监管与检疫 流通领域的监管

    应将产地检疫作为重点, 保证产品上市前的安全性, 并由兽医防疫部门出具检疫合格证明, 供市场检疫查验用。加强跨区运牛的监管, 疫区不能向非疫区流通;转运前要进行严格的疫病检测, 检测合格方可进行转运。养殖

    应当制定备案制度, 建立牛只档案, 实现牛只可追踪, 疫病可溯源。市场监管部门, 应当加强消毒、检疫工作, 除查验产地检疫证件外, 还需依据地方流行特点增加检测项目, 从根源上切断疫病传播。

    4.4 加强科技研发

    科研资金缺乏是许多科研课题不能顺利开展的原因。在影响养牛业的主要疾病方面的研究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 这就要求政府加大科研投入, 支持与鼓励科研课题的进行、科研成果的转化以及在生产实践中的推广。利用科技手段、科研成果提高养殖水平。

    5 结语

     随着我国养牛业的发展, 牛的营养需求和单产水平逐步提高, 工厂化、规模化养殖成为养牛业的主要发展方向, 相关的经济贸易也在不断增多。为此, 必须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有效防范牛病的发生和传播。疫苗接种是防控传染病的必选之路, 目前我国大多数牛传染病均有有效的疫苗, 但有一些疾病如布氏杆菌病、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性腹泻黏膜病传统疫苗虽有较好的免疫效果, 却存在排毒、感染胎儿导致流产、死胎的问题。因此为保障整个牛产业的健康发展, 迫切需要加大科研投入, 在传统疫苗的优化、新型疫苗的研发等方面开展大量工作, 尽早开发出安全、高效的新型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