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叶大黄规范化种植及加工技术

掌叶大黄药材名称为大黄,其干燥根和根茎入药,具有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之功效,近年来随着对大黄研究加深,药材大黄的用途也越来越广泛,为了提升大黄的产量和质量,于是推出了掌叶大黄规范化种植技术以供参考。

掌叶大黄规范化种植技术大全

一、植物形态特征

(一)掌叶大黄

掌叶大黄,又名葵叶大黄、北大黄、天水大黄等。在甘肃省岷县、礼县、宕昌、舟曲等地有少量掌叶大黄野生于海拔1 600~3 000 米间的山地沙质土及杂木林下的潮湿地带。为多年生草本。高2 m左右,根粗壮,茎直立,中空,绿色,有不甚明显的纵纹,无毛。基生叶有肉质粗壮的长柄,约与叶片等长,叶片宽卵形或近圆形,宽约40 厘米以上,掌状5~7深裂,先端尖,边缘有大的尖裂齿,上面疏生乳头状小突起和白色短刺毛,下面有白色柔毛和黑色腺点;茎生叶较小,互生,有短柄;托叶鞘筒状,绿色,密生白色短柔毛。花序大圆锥状,顶生;花梗细长,中下部有关节;花被6片,排列成2轮,雄蕊9,花柱3。种子为瘦果,矩卵圆形,有3棱,沿棱生翅,翅边缘半透明,顶端稍凹陷或圆形,基部近心形,暗褐色,果实基部留存3裂花萼,果实内部仅含1粒种子,果皮较厚,带有长短不一的果脐,鲜时红色,表面光滑无毛。种子长度平均为7.0~9.8 毫米,宽度平均为4~7 毫米。千粒重12.2~13.9 克。花期6~7月,果期7~8月。

3种大黄植株形态特征

A.掌叶大黄 B.唐古特大黄 C.药用大黄 1.叶 2.果枝 3.花 4.雌蕊 5.果实

(二)唐古特大黄

与掌叶大黄相似,但本种的叶裂极深,裂片长再二回深裂,裂片窄长;花序分枝紧密,向上直立,紧贴于茎。花期6~7月,果期7~8月。

(三)药用大黄

与前两种的主要差别是基生叶为5浅裂,边缘有粗锯齿;托叶鞘膜质,半透明;花淡黄绿色,翅果边缘不透明。花期6~7月,果期7~8月。

二、生物学特性

(一)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1.海拔与气温

掌叶大黄喜凉爽气候,耐寒,怕水涝。适宜生长在我国西北和西南海拔 1 800~2 500 米高寒冷凉地区。适于年平均气温在4~6 ℃左右,夏季凉爽,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不超过20 ℃,极端最高温不超过30 ℃,如气温超过30 ℃,则生长迟缓;无霜期120~180 天。甘肃礼县是掌叶大黄的主要产区,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种植历史。该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陇南山区,西汉水上游,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年降雨量488.2毫米,年平均气温9.9 ℃,全年日照1 968.1 小时,无霜期183 天,平均海拔1 825 m。土层深厚、肥沃,为中性或微酸性的沙质黑壤土。据研究,不同海拔高度,对大黄早期抽薹率也有一定影响,在甘肃礼县调查表明,海拔低于1 500 米,向阳、黏土、低肥力等条件下大黄生长差,早期抽薹严重;而在海拔2 000 米左右,富含腐殖质的林间二阴地轻沙壤土,早期抽薹率低。

2.水分

掌叶大黄适宜年降水量500~620 毫米,大气相对湿度55 %~80 %。由于大黄在高温多雨季节根部易腐烂,故注意排水,过湿及过干对大黄的生长均不利。

3.光照

充足的阳光有利于大黄生长,年日照时数2 200 h,生长季节太阳辐射总量为334.56 kJ/厘米2,生长季生理辐射173.6 kJ/厘米2。

4.土壤

大黄是深根性植物,应选土层深厚、腐殖质较丰富、疏松肥沃、无积水、阴凉潮湿的中性或微酸性沙质土壤为好。质地黏重的酸性土和排水不良、地下水位过高的低洼积水地,不宜栽种。

(二)生长发育特性

掌叶大黄种子容易萌发,在15~25 ℃的温度条件下,当年新种子发芽率一般可达90 %左右,贮藏1年后发芽率降至50 %左右,种子寿命为2~3年。种子萌发吸水较多,种子吸水率达100 %~120 %,温度18℃,2~3 天即可发芽,故播种后应保持充足土壤水分。平均气温在5℃时植株开始发芽生长,生长的最适温度在15~22 ℃。温度低于0 ℃ 或高过35 ℃,发芽受到抑制。掌叶大黄一年苗床,两年大田,留种田第四年5月开花,6月结果,7月上中旬采收种子。3月下旬播种,一般10余天出苗,为子叶出土型,子叶卵圆形,出苗后5~10 天出现第1片真叶,为卵圆形,后随叶位数的增高,基生叶边缘出现缺刻并逐渐加深,至第2年晚秋可伸到叶长的一半,一年生幼苗,10月上旬进入盛叶期,2~3年生则于9月上旬进入盛叶期。掌叶大黄生长在2年以后每年抽薹开花时形成茎和茎生叶,茎生叶7~8片,叶片自下而上逐渐变小,最下叶片可长4.5 厘米,宽6.6 厘米,最上叶片长仅1.5 厘米,宽1.5 厘米。茎一般有9~11节,节部稍膨大,直立,高1.5~2.0 米,节间中空。幼嫩的茎可食,味酸。7月中下旬种子成熟后茎即干枯,基部根茎上随即形成子芽生长,第2年子芽又抽出花茎。花为圆锥花序,共有7~8轮花枝。每株有500~1300朵小花,花冠直径2.4~3.7 毫米,开花时间多在8~13 小时,花朵从开放到萎蔫不超过51 小时。花期5月中旬到6月上旬。果实多为3棱形瘦果,少量为4棱形或5棱形,棱上具齿。种子成熟需5060 天,成熟过程中果皮颜色发生变化,由绿色、红色至褐色。种子成熟至褐色时极易脱落,要及时采收。掌叶大黄为直根系,在栽培条件下,幼苗期主根发育迅速,形态完整。3月播种的幼苗主根可长达30 厘米以上,根头直径0.5~3 厘米,单株鲜根重20~150 克。9~11月为幼苗的主要旺盛生长期。移栽后,主根不发达,侧根生长迅速,可多至7~8条,2年生单株鲜根重在250 克以上,3年生单株鲜根重在700 克左右。一年生大黄根茎不伸长,二年生根茎生长较慢,三年生根茎生长非常迅速,一般在8~11月为快速生长期。播种当年或第2年形成叶簇,4月上旬后返青,第3年5~6月开花,6月下旬~7月上旬果实成熟,应及时采收。11月地上部分枯萎,全年生长期240 天左右。

掌叶大黄规范化种植技术大全

三、栽培技术

(一)选地整地

掌叶大黄是深根性植物,主根可深入土层30~45 厘米,种植地宜选在海拔1 800米以上的凉爽山地。对土壤要求较严,以排水良好、土层深厚、富含腐殖质的褐土、黑垆土为宜。选好地后要精细整地,结合整地,每公顷施45 000~60 000 千克腐熟厩肥或堆肥,每公顷最佳氮(N)、磷(P2O5)、钾(K2O)配比为132.947 千克、25.548千克、30.435千克,最佳产量可达12981.29千克/公顷。深耕30 厘米以上,翻埋土中作基肥。整地后及时耙耱,清除田间杂草、石砾及残留物,打碎土块。育苗地做成宽1.3~1.5米、高10~15 厘米,畦间距30 厘米,畦长方向同于坡向,坡度小于20度,以备播种。大黄忌连作,需经4~5年的轮作周期,宜与豆科、禾本科、油菜、马铃薯作物轮作。

(二)繁殖方法

用种子繁殖和子芽繁殖均可,生产上以种子繁殖为主。

1.种子繁殖

采用先育苗再移栽的方法,也可采用直播的方法。但直播管理费工,占地时间长,土地生产率低,而且不利于培土,一般用于土地面积大或半野生栽培地区。

(1)种子直播

在种植面积大或春季雨水较多的地方,多采用此法,便于机械播种。露地直播分早春播和初秋播量高时期。条直播是按70厘米距离开沟,沟深3 厘米,沟内撒播种子,覆土3 厘米。每公顷播量22.5~30 千克。穴直播是按70 厘米行距×75厘米的穴距开穴,穴深3~4 厘米,每穴播种6~10粒,播后覆3 厘米细土,每公顷用种量为7.5~15 千克,该方法播种后,在第1年可在行间种植一些豆科作物,以肥地和抑制杂草。

(2)育苗移栽

育苗时期:大黄育苗有春播和秋播两个播期,春播育苗在4月9日~4月19日播种,当年秋(9~10月)或第二年春(3~4月)移栽。秋播育苗多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第2年秋移栽。

育苗地选择:选择背风向阳、土质疏松肥沃、不积水的地阳畦地,将表土壤翻起,打碎土块,清除草根、树枝、石块,过筛,每百千克土壤混入完全腐熟的羊粪10千克,磷酸二铵50 克,50%锌硫磷0.3 克,混合均匀。

大黄种子的处理: 可用0.3%~0.7%磷酸二氢钾和氯化钙处理掌叶大黄种子,或在播前,将种子曝晒,后用18~20 ℃的温水浸8 h,待种子充分吸水后,倒掉多余的水分,用湿布覆盖,置室温条件下,保湿,每天用凉水冲洗1~2次,如气温过低,每天可用25 ℃温水浸透加温一次。当有1 %~2 %的种子萌芽时即可播种。

播种方法:苗床播种多采用条播或撒播,条播即在整好的畦上开横沟,沟距20厘米,播沟约10 厘米宽,深3~5 厘米,种子均匀撒于沟内,播后覆盖草木灰或细土,以不见种子为度。撒播时先将种子均匀撒于畦面,播后覆土约1~2 厘米,覆草厚3 厘米,稍镇压,亦可搭遮阳网。条播每公顷苗床播种约65 千克。撒播每公顷苗床播种约75~105 千克。种子质量好可酌减,播后床面覆草保湿。土壤干旱时,播前应灌水,待土壤湿度适宜时再播种。

苗床管理:播种后20 天左右出苗,出苗后要及时揭去覆盖物。苗出齐后,随时注意除草,并根据幼苗生长情况追肥,以促进幼苗生长。第一次除草时,要间掉过密弱苗。条播每隔5~6 厘米留壮苗1株,撒播每隔7~8 厘米留壮苗1株。考虑到干旱、板结和虫害,定苗时按20 厘米×10 厘米定苗。初冬地上叶片枯萎时,撒播的用草或落叶覆盖苗床防冻,翌年春季解冻后,揭去覆盖物。条播的冬季倒苗后,可将行间土培于苗上越冬,培土厚3~4 厘米,以防牲畜践踏和冻害发生。

起苗:育好的苗在早春气温达3~5℃时,根据地形自下而上起苗,用镢头以70~80°挖进土层20 cm左右,并轻轻摇动镢头,松动床土,注意避免伤根。从松动床土中小心拔出苗子,使其适量带土。起苗后用手将残叶除去,剪去侧根,除去病苗,根据大小20~30株扎成1把,待栽。

种苗质量标准:一等苗根粗≥ 2.1 厘米,根长≥ 25.0厘米,单株重≥ 25.0克,无明显侧根,芽完整,无病斑、伤口;二等苗根粗≥ 1.8厘米,根长≥ 20.0厘米,单株重≥ 20.0克,无明显侧根或侧根较少,无病斑、伤口;三等苗根粗≥ 1.5厘米,根长≥ 15.0厘米,单株重≥ 15.0克,有少数侧根,芽基本完整,无病斑。

移栽:育苗移栽最好边挖边栽。在移栽前,将腐烂、苗体有病斑、虫伤、割伤、擦伤、折断的伤病苗除去。以健壮、无病感染、少侧根、表面光滑、苗身直、皮色金黄、直径10~15 毫米、长20 厘米的苗子为好。土壤解冻初期尽早移栽,根据土壤商情,3月下旬到4月上旬移栽,早一点移栽根系较短,缓苗快,成活率高。

移栽时,在整好的土地上,按株行距75 厘米×70 厘米挖穴,穴深35~40 厘米,呈品字形。穴的后壁(坡度上方)要垂直,穴的前面开口要挖成簸箕形,穴口直径为33 厘米,每穴栽苗2株,平栽,苗头距穴后壁10 厘米左右为宜,栽后覆土5 厘米。有条件的地方栽后浇水1次,促进种苗成活及快速生长。待苗出穴后,中耕除草。结合中耕,培土时沿穴壁由下向上培成“馒头”形。通过培土使大黄根茎向上膨大生长。

2.子芽繁殖

在10月收获大黄时,从根茎上割取健壮的子芽或割下健壮的根茎,分成若干块,每块上应有3~4个芽眼,稍晾晒后,拌草木灰栽种。按株行距55 厘米×55 厘米挖穴,每穴放1子芽,芽眼向上,覆土6~7 厘米,踩实。子芽繁殖虽然费工,但生长较快,一般第二年开花,第三年即可收获。

(三)田间管理

1.补苗、定苗

大黄单株产量高,缺苗对产量影响大,出苗后发现缺苗,应及时补苗,对2株均成活的移栽穴,要留壮苗,生长到2~3叶时,拔除弱苗,进行定苗。

2.中耕培土

移栽后的大黄,第1年幼苗较小,生长缓慢,易受杂草危害,应及时进行中耕除草,促进幼苗生长。第2年视土壤板结和田间草害,进行中耕除草2~3次。高海拔地区栽培的大黄可延长至第3~4年,第3年在春、秋季各进行1次,第4年在春季进行1次。中耕可结合培土。

3.追肥

大黄为喜肥植物,除施基肥外,每年还需进行追肥1~2次。以立秋前后追施效果较好,开沟每亩追施优质腐熟农家肥1000 千克、饼肥50 千克、过磷酸钙20 千克。或于5~6月在行间开沟施入磷二铵10 千克/亩。也可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0.3 千克/亩,于晴天下午5∶00~6∶00喷施。

4.打薹

大黄移栽后,第2年5~6月开始抽薹开花,消耗大量养分,会显著降低产量和质量,故除留种植株外,应及时打薹,在晴天进行,用小刀从基部切除,阴雨天不宜打薹,以免雨水进入茎基杆中,引起根部腐烂,打薹后及时培土覆盖。

(四)病虫害防治

1.根腐病

掌叶大黄根腐病主要致病菌分别为粉红单端孢霉(Thichothecium roseum)、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 schlecht.)和立枯丝核菌(Rhizotonia solani k?hu.),病原菌主要是通过伤口进行侵染的,在生产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对其根部造成伤口。该病常在收获当年或前一年发生,但主要是发生在当年春季移栽的幼苗上,在大黄产区普遍发生,危害率达3 %~5 %,严重时可达50%左右。发病部位主要在根的下部和中部,初期表现出湿润性黑褐色不规则大小不等的病斑,发展严重时病斑不断扩大,深人根茎内部,使局部或全部组织腐烂变黑,呈水溃状,与正常组织分界明显,易于剥离,在发生初期地上部分无明显症状,但在植株外缘叶柄基部有时出现水渍状棕褐色不规则病斑,逐渐蔓延,严重时会造成全株萎蔫死亡。带病幼苗移栽后尚能出苗,但苗小瘦弱,严重感病的幼苗不能出土。后期叶尖下垂,很快整个叶片萎蔫,根部变黑,腐烂。

防治方法:可与禾本科、豆科实行5年以上轮作;雨后及时排水;生长期经常松土,防止土壤板结;发现病株及时拔除销毁,收获后认真清除田间病残组织,以减少菌源;发病前用5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喷雾或及时拔除病株销毁,用草木灰或生石灰进行局部土壤消毒。

2.轮纹病

该病大黄各产区均有分布,主要危害幼苗、成株的叶部。一般发生于5~6月,降水量多,易发病。以三年生大黄最易感病,病斑中央出现黑色小点,为病原菌无性时期的分生孢子器。后期病斑易穿孔。当条件适宜时,病斑往往相互连接,导致叶片提前枯萎。病原菌在田间病残组织上越冬。防治方法:与禾本科、豆科实行4年以上轮作;收获后认真清除病残组织,集中沤肥或烧毁,沤肥时应充分腐熟;发病初喷施5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或80 %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 %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 200倍液。

3.霜霉病

病菌以卵孢子随病残组织在土壤中越冬。翌年春季条件适宜时,卵孢子萌发,释放游动孢子,借风雨传播,自气孔侵入。主要危害叶片。叶片产生多角形、不规则形病斑,黄绿色,水渍状,边缘不明显。潮湿时,叶背产生灰紫色霉状物,发病严重时,病叶变黄干枯。低温、高湿条件病害发生严重。一般在4月中、下旬开始发病,5~6月为发病高峰。防治方法:与禾本科、豆科实行4年以上轮作;及时拔除病株,收获后彻底清除病残组织,集中烧毁或沤肥、减少病源;发病初喷施72 %克露可湿性粉剂700倍液、50 %氯溴异氰脲酸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严重者发病率达40 %~50 %。

4.黑粉病

其孢子堆埋生大黄叶片或叶柄的组织内。大黄各产区均有分布,7~8月发病最重,阳坡地重于阴坡地,严重者发病率40 %~50 %。发病初期在叶部产生红色“红庖”,病斑周围呈紫红色,病斑叶子正面隆起,隆起部分呈鲜红色“脓包”状,正面色比背面鲜红,以后隆起部分凹陷,病斑穿孔,叶子枯萎。病原菌在田间病残组织上越冬。防治方法:加强栽培管理,注意苗田、大田和留种田要严格分开,避免连作和交互利用,轮作至少3年以上,以减少土壤菌量;无病留种及清洁田园。要选择无病株隔离栽培留种,将病残体及采收时的大黄叶集中堆放或烧毁,防止残体带菌传病。幼苗移栽前进行土壤处理,或用50%多菌灵600倍液或25%粉绣宁800倍液蘸根处理后栽植,每隔7天喷雾1次,2~3次可减轻危害。

5.炭疽病

主要发生在叶部,发病较早。叶片上的病斑近圆形,直径2~4 毫米,病斑中央浅黄褐色,边缘红褐色,后期生有褐色小点,发病后期病斑穿孔。此病多发生在秋季雨水较多的季节和施氮肥较多的地块。病原菌在田间病残组织上越冬,越冬后借风雨传播。防治方法:4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

6.斑枯病

病菌以分生孢子器及菌丝体随病残组织在土壤中越冬,有再侵染。叶片受害,初期产生褪绿小点,后扩大为多角形、近圆形病斑,直径为0.8~1.2 厘米。有些病斑边缘褐色、红褐色,较宽,中部灰白色,病斑上生很多黑色小颗粒,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有些病斑中部淡褐色、淡黄褐色,上生粉红色、白色霉粉,粉层下有黑色小颗粒。病斑边缘很窄,隆起,褐色,略现油渍状。病斑外围有褪绿区,有些病斑之外有很宽的紫黑圈。防治方法:收获后认真清除病残组织,集中烧毁和沤肥,沤肥时一定要充分腐熟,以杀死组织中的病菌;发病初期喷洒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

7.蚜虫

一年发生2~3代,以若虫或卵在杂草丛中越冬,越冬后气温回升,出现若蚜活动,或卵孵化,条件合适则出现第二代、第三代成虫。在大黄幼苗期和成株期危害,以夏季危害最为严重。主要吸食植株体汁液,导致全株瘦小,严重时叶片卷缩或枯死,造成严重减产。防治方法:移栽前把幼苗带根浸入40%乐果乳油1 000倍液,杀死附在根上的蚜虫后,再行移栽;6~8月叶面喷洒40 %乐果乳油1 000倍液防治。

8.甘蓝夜蛾

主要危害大黄的叶片,初孵化时的幼虫围在一起于叶片背面进行为害,白天不动,夜晚活动啃食叶片,而残留于下表皮,白天潜伏在叶片下,菜心、地表或根周围的土壤中,夜间出来活动,形成暴食。严重时,往往能把叶肉吃光,仅剩叶脉和叶柄,污染叶球,还易引起腐烂。防治方法:可选用4 000倍液的杀灭菊酯或2 000倍液的二氯苯酸菊酯或1 000倍液的辛硫磷,根据预测预报提供的材料,及时进行防治。

四、留种技术

(一)选种

大黄品种易杂交变异,应选择生长健壮、无病虫害、品种较纯的3~4年生植株作为种株,当种子田的植株生长到30~50 厘米时,仔细观察按选种标准选定大黄植株,作好标记,到移栽后第三年7月中上旬采籽作种用,要求植株形状典型纯正,叶色深绿,无皱叶,无病虫害,生长健壮。随成熟随采收。成熟的大黄种子为淡棕黄色,果翅张开呈三棱形,种胚膨大呈黑色。据研究,采种株生长年限短,所繁后代易发生早期抽薹现象。

(二)保种

选好种株后,加强田间管理。7月上旬部分种子呈黑褐色时,即连同花茎一起割回。种子成熟极易被风吹落,应及时收获。收后放在通风阴凉处后熟,数天后抖下花茎上的种子,除立即播种外,其余种子低温干燥贮藏,大黄种子受潮易发霉,贮藏期间注意防潮,避免烟熏和强光照射,贮藏期一般不超过9个月。

(三)采种

不同采收期的掌叶大黄种子的发芽率变化较大,最佳采收期应在花后46~52 d(7月上旬),大黄种子在成熟前呈棕红色,随着种子内贮藏物质由易溶状态转化为难溶状态的脂肪、蛋白质和淀粉等,种子的含水量逐渐降低,并具有一定的重量和硬度,种皮也变得坚硬致密,种子变得饱满,颜色变深成为棕褐色,此时茎秆尚未枯萎,籽粒淀粉含量达11.5 %左右,种子含水率约为13%~16%,果柄离层尚未形成时采收为宜为防落粒应采用网袋采收,风干后脱粒,该时期采收的大黄种子成熟度高,发芽率、发芽势亦高。据测定,该阶段采收的种子,发芽势在94 %以上,发芽率在96 %以上,宜作种用。

采集方法:最常用的采集方法是用镰刀将果枝从基部割下,放阴凉处,干后抖出种子。

脱粒加工:将采下的果穗放帆布上晾晒,晾晒过程中要摊开成5~10厘米薄层,勤翻动,傍晚集中堆起,并用帆布、席子等覆盖。如天气不好则放在荫棚或通风良好的场所阴干,待充分干燥后,用木棍从果穗上轻轻敲打,种子就会弹射而出。操作人员应戴口罩等防护用品,以免将灰尘吸入肺内。脱粒后用分样筛筛选或进行风选,除去混杂物、空瘪粒及尘土。

大黄种子经脱粒净种后要进一步干燥,应干燥到种子的标准含水量,即这时种子内的含水量仅能维持其生命活动必须的最低限度,如果高于此含水量,种子的新陈代谢作用旺盛,不利于保存独一味种子的生命力,而低于此含水量即引起对种子的伤害。大黄种子的标准含水量为 8~12%,平均10%。干燥方法为阴干,或在日光下晒干。其方法是在冬季弱光低温条件下,将种子放在竹木器具上,摊开成3~5 厘米薄层,置通风处晾晒,勤翻动。干燥温度过高或加热太快,或种子在高温下停留时间太长,都会影响种子活力。因此,不可放在强光下暴晒,也不可高温烘干。

(四)种子的贮藏

大黄种子不耐贮藏,在室温下贮存1年后,发芽率降至原来的一半,故隔年种子不能用于生产。在冰箱(0~5℃)保存可延长种子寿命,2年后发芽率仍有60~70%,较低的种子含水量也可延长大黄种子寿命。故大黄种子储藏时期,尽可能控制温度在0~5℃低温条件下。储藏期间,注意防虫防潮,不可强光照射。

(五)掌叶大黄种子检验规程级种子分级标准

种子净度分析的最小供试量为25克,送检样品的最小量为 250克;种子粒重测定以千粒法为宜, 种子平均重量在7.79~10.79 克;发芽试验中,最适发芽温度为 20~25℃,发芽前最适预处理方法是20℃下浸种48小时;水分测定采用高温法较适宜,烘干时间为 2小时;生活力测定采用1%TTC法,40℃下黑暗染色2小时。在测定净度、千粒重、发芽率和水分等4个指标基础上,采用K聚类分析法,将掌叶大黄种子分为三个等级,即一级种子发芽率≥90.00% ,种子生活力≥ 92.00%,千粒重≥9.80克,含水量≤8.0% ,净度≥92.00%;二级种子发芽率≥ 79.00%,种子生活力≥86.00% ,千粒重≥8.80克,含水量≤8.6%,净度≥89.00% ;三级种子发芽率≥68.00% ,种子生活力≥80.00 %,千粒重≥7.80克,含水量≤9.2 %,净度≥86.00 %。

掌叶大黄规范化种植技术大全

五、采收加工

(一)采收

大黄栽种2~3年后,在10月10日~11月10日范围内均可进行采收,但在11月10日左右采收产量和品质最佳,收获时,先割去地上部分,将根茎与根全部挖出,仔细抖掉泥土,淘汰腐烂大黄,运回加工。防止雨水淋湿和遭受冻害,一般产量为1 000~1500 千克/亩。

(二)加工

挖回的大黄,切除残留的茎叶、支根、顶芽,刮去粗皮,整形根据大黄个体形状确定加工蛋吉或片吉的原材料。个体较大而长者加工片吉,个体较小者加工蛋吉,其余鲜货加工通货。将符合片吉规格的鲜货用大黄刀纵向切成两瓣;将符合蛋吉规格的鲜货用大黄刀横向切成数段,每段厚9~11 厘米。当晾晒至大黄切口出收缩并出现油状黄白色水珠颗粒时,即可上棚或进烘房烘干。阴干将整形的大黄用麻绳串起,挂在室内或屋檐下通风阴干,切忌雨淋,100~150 天即成干品。烘干将晾晒整形的大黄放入烘房或烘箱,单层摆放,厚约10 厘米,加温烘干。为使大黄体受热均匀,每天翻动一次,温度保持在45~50 ℃,保持7~10 天,直到大黄切口处的油状物消失后,再升温至55~58 ℃,烘制20~30 天即成干品。室内温度不可超过60 ℃,烘烤几天后,当皮部显干时,要停火降温,让其发汗回潮,然后再烘,如此反复几次直至全干。干后装于木箱或撞药设备内冲撞,撞去粗皮,露出黄色即可。

(三)药材质量标准

加工好的药材,即大黄片或块,以个大、质坚实、气清香、味苦而微涩者为佳。同时按干燥品计算,总灰分不超过10.0 %,酸不溶性灰分不超过0.8 %,浸出物不得少于25.0%,在105 ℃干燥6 h,减失重量不超过15.0 %。另按药材干品计,含大黄素(C15H10O5)和大黄酚(C15H10O4)的总量不少于0.50 %。置紫外光灯(365 nm) 下检视,不得显持久的亮紫色荧光。

六、包装、贮藏与运输

(一)包装

应选用安全无毒的包装材料(袋、盒、箱、罐等)。要杜绝纤维、塑料碎屑等异物杂物混入药品中。包装前应再次检查并清除劣质品及异物。包括以下步骤:

(1)泥沙、杂草及其他杂质等异物尽可能被除去。

(2)无伪品、破损、虫蛀、霉变的个体夹杂。

(3)药材经过干燥处理后,水分达到规定的含量要求

(4)按规定项目完成质量检验,有合格的质量检验书

所使用的包装材料或容器应是无污染、清洁、干燥、无破损,并符合药材质量要求。

包装应按标准操作规程操作,并有批包装记录。包装时应注意:按净度、采收时间、大小等要素分出规格、等级,分别包装;有批包装记录,内容应包括品名、规格、产地、批号、重量、包装工号、包装日期等。并附有药品质量化验卡,卡上注明药材的含水量、品质、农药残留量、重金属含量等检测合格等内容。

在每件药材包装上,应有包装标识,并附有质量合格的标志。包装标识内容包括品名、规格、产地、批号、包装日期、生产单位等;标识中用语应规范。

(二)贮藏

大黄晾晒必须使之充分干透,生品置通风干燥处,防蛀,炮制品密闭,置阴凉干燥处。贮藏期间要保持清洁环境,不得与有毒、有害和油类等物质接触,不得与其他货物混装,确保药材的安全。储藏温度应小于25 ℃,相对湿度小于70 %。 及时检查,发现变质或有霉烂变质现象发生,应立即采取行动,重新晾晒。

(三)运输

运输应选清洁、干燥、无异味、无污染的工具,并且运输中应防雨、防潮、防暴晒、防污染等,发运时尽可能采用药材单品种的批量运输,不与其他药材或非药材货物混装运输,以避免串味、混杂现象的发生。

以上是掌叶大黄规范化种植技术大全,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想了解更多农技知识请关注惠农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