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药园”丽水市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丽水市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为中药材产业提供了优越的条件,现今已发现中药材资源 2478 种,珍稀名贵药用植物近百种,因中药材资源丰富被誉为浙西南的 “天然药园”,近年来该市围绕 “着力发展药食两用品种稳定发展道地药材品种,中药材在农业产业中的新 “引擎”地位日益显现。

“天然药园”丽水市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1 发展现状

1. 1 规模和效益显著提高

2017 年丽水市中药材种植面积 1. 76 万 hm 2 ,总产量 2. 42 万 t,总产值 8. 23 亿元,与 2012 年相比分别增加了 11. 4%、13. 6%和 45. 4% (表 1),其中铁皮石斛、三叶青、皇菊、覆盆子、西红花、黄精等新兴品种的引进种植,使得种植产业结构逐渐优化,产值显著提高。

表 1 2012—2017 年丽水市中药材的种植面积、产量和产值

“天然药园”丽水市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1. 2 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

2017 年丽水市建成规范化中药材基地 0. 59 万hm 2 ,6. 67 hm 2 以上连片规范化药材基地 124个,创建了 62 个生态精品中药材基地,中药材“三品” + 基地 + 农户”的产业化组织形式,全市拥有各类中药材生产主体 276 家; 注册商标 47 个,制定了 《卷丹百合栽培技术规程》等市级地方标准 6 项,推广药-粮 (菜) 轮作 (套种)、林-药套(间) 种 0. 31 万 hm 2 ,农业增效药农增收效果显著。

1. 3 政策扶持和工商资本投入

不断加大丽水市政府于 2012 年出台 《关于加快中药材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丽政办发 [2012] 34号),重点扶持中药材生态精品基地及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各县 (市、区) 也出台了相关政策扶持中药材产业发展。2012—2017 年丽水市各级政府累计投入中药材产业扶持资金 1. 2 亿元,外来企业及本地业主积极来丽水或回乡创业,,仅在铁皮石斛、皇菊、青钱柳、覆盆子、卷单百合等品种的投入就达4. 23 亿元。

2 存在问题

丽水市中药材由于政策、技术、市场、科研等方面的制约,使得中药材产业处于规模增长向提质增效转型阶段,产业发展面临以下主要问题。

2. 1 规范化种植水平有待提高

丽水传统药材各地虽种植规模发展较快,但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技术普及程度不高,增产增收空间受到限制,部分药材基地地处偏远,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薄弱,人工成本较大,从而使得中药材种植效益偏低。

2. 2 全产业链条有待建立

丽水市主产药材如浙贝、元胡等需要以原料或粗加工产品流通到磐安等市外市场,米仁、黄精等特色道地药材缺少精深加工,再加上可利用的本地中药材为原料的企业少,中药材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并未有机结合,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 。

“天然药园”丽水市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2. 3 市场抵御风险能力有待提升

中药材生产订单率较低,市场信息不对称,对药材市场行情了解不够,从而容易出现在行情价格高点时盲目引进跟风种植,导致收益与预期落差大等情况,同时流通体系不健全,产地市场、经销大户的仓储设施落后,乡镇一级缺少中药材购销网点及规范的仓储设施,生产的药材销往外地时运费及中介转手等因素造成销售成本较大。

2. 4 良种繁育体系有待建立

种子种苗基本处于 “多地引进、品种参差,自产自销,种性退化”状态;缺乏科学引种,从而造成种质混杂,产量不稳定,质量无保障;中药材野生珍稀资源因逐年采挖而减少;缺少野生药用植物家种良种繁育基地和体系,选育良种难度大、种类少,选育技术手段相对落后;种子种苗质量保障离实际生产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

2. 5 科学研究力度有待加大

缺乏中药材科研人才;科研院所对本地中药材种质资源保护、良种选育、连作障碍治理、标准制定等方面科研投入有限;技术创新、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能力薄弱;中药企业在品种选育、产品深加工开发、产业链延伸等科研投入较少,缺乏长远发展规划。

3 对策

按照丽水市生态农业发展 “十三五”规划和丽水市生态精品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2013—2020 年),深入贯彻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指导思想,以生态精品农业为主线,坚持 “提品质、创精品、强服务、增效益”原则,树立大中药产业发展理念,逐步形成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精品化销售格局,做强做长产业链,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丽产药材影响力。

“天然药园”丽水市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3. 1 加快实施中药材提质增效工程

结合近年产业发展特点逐步明确本地中药材主导品种;建设良种繁育体系,对现有道地药材品种进行提纯复壮,减轻品种混杂,延缓退化速度,防止优良性状退化;种源外购品种如浙贝母、西红花等建设高山区域性良种繁育区,示范推广无病毒育苗;加强品种资源保护,建立品种资源圃,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发仿野生栽培、清洁化生产等生态种植模式,改变传统种植习惯,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提高药材品质;极推广药-粮 (菜) 轮作 (套种)、林-药套 (间) 种等立体种养循环模式,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种植效益。

3. 2 加强培育中药全产业链

加强培育中药全产业链,以现有维康药业、贝尼菲特等药企为基础,支持龙头企业以本地药材为原料生产中药饮片、配方颗粒、中药提取物等产品;加强产学研合作,深化灵芝、三叶青、黄精等药材的饮片加工、保健制品开发,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农旅融合,挖掘畲族医药等中药养生文化,加快中药材休闲养生经济开发,结合中药材观光、采摘游,开发农家乐保健药膳等,加快中药材农产品转化为旅游商品;开展科普旅游、中药材资源保护、种苗扩繁、中医药养生研究等活动。

3. 3 提升市场抵御风险能力

加强中药材市场行情监测分析,通过各种方式向生产主体提供市场信息,预警市场风险;鼓励企业与合作社、家庭农场、药农等发展订单生产,推行合同价、保护价收购,形成稳定的购销关系;建立县、乡镇级中药材种子种苗交易、产地收购市场,完善产地粗加工、仓储设施。

3. 4 强化科学技术支撑

加强人才培养,引进中药材种养殖、资源保护等专业技术人才,加强科学种植技术培训,健全基层生产管理、技术推广,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以示范基地建设为平台,研究中药材安全除草剂、连作障碍治理、种苗脱毒、省工节本、光伏农业等关键技术攻关;加大中医药企业深加工产品研发扶持力度,围绕中医药产业链,构建和完善覆盖技术研发、公共服务、企业孵化、产业培育的科技创新支撑平台体系,深化产学研合作,鼓励企业与高校院所建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多种形式的合作载体。

3. 5 重抓质量安全监管和品牌打造

严格农业投入品管理,建立健全基地生产档案制度,定期开展中药材质量安全治理行动,组织开展中药材生产基地信用等级评价,将中药材种养殖生产及饮片生产企业、销售商、消费者和政府监管机构联系在一起,构建从源头到终端的质量控制和可追溯体系,实现从生产源头到消费环节集成化的质量全程控制,满足市场对优质安全安心药材原料的迫切需求;加大政府推动力量,注册中药材商标、品牌,鼓励黄精、三叶青等品种申报国际原产地保护、地理标志农产品,真正提升“丽产药材”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