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详解

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 是仅次于水稻的第二大作物。近半个世纪我国小麦生产技术发展很快, 但与英国和德国等小面积高产量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所以提高小麦的质量和产量是我国急需解决的问题, 而培育优质高产品种并配套相应的栽培技术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小麦栽培

1 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1.1 选择适宜的优良品种。

选择优良品种是实现小麦优质高产的关键。任何一个品种都具有区域性, 必须因地制宜, 根据当地的地力和气候条件选择适宜的小麦品种, 如河北中南部一般选择石农086、石麦22号、衡4399等半冬性品种。

1.2 播前准备

1.2.1 耕作整地。

整地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播种质量及小麦的生长, 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播前整地可以增加土壤透气性, 提高土壤的蓄水保墒能力, 协调肥、水、气、热, 增强土壤养分的供给性和土壤微生物活性, 减轻土壤病害。根据各地耕作水平, 一般耕层在20 cm以上;但是大型拖拉机带茬耕作, 耕层在25 cm以上。深耕并非越深越好, 而是要打破犁底层, 达到深、净、透、细、实、平的要求。

1.2.2 种子准备。

为了防治病虫害, 未拌种的种子可以用配方种衣剂或者单剂拌种。单剂拌种为了防地下害虫, 可以用50%1605乳油或75%3911乳油或40%甲基异柳磷进行拌种, 拌匀后用塑料薄膜覆盖, 堆闷4~6 h。为预防病害, 可以用粉锈宁或多菌灵拌种, 用量是种子重量的0.03%。杀虫剂和杀菌剂可以混合使用。已经进行杀虫剂和杀菌剂处理的商品种子, 无需再拌种。

1.3 播种期。

适期播种可充分利用光热资源, 实现苗全、苗壮, 增强小麦抗逆性;适期播种小麦分蘖较多、根系发育好, 越冬前分蘖可充分积累营养物质, 为安全越冬、提高成穗率和壮秆打下基础, 是夺取高产的重要环节。播期一般与气温密切相关, 土壤墒情适宜时, 遵照常年积温规律计算, 能达到570℃左右积温的日期即为适宜播期。北方冬麦区适宜播种期为9月中下旬~10月中下旬;东北春麦区在3月中旬~4月中旬;宁夏、内蒙古和河北省北部在3月中旬。在此基础上, 播期还要根据当年的气候、土壤肥力、地理环境等特点进行调整。

1.4 播种密度和播种量。

播量是影响小麦群体性状和产量的重要因素。播量的确定既要考虑冬前小麦群体、个体的生长发育, 还要考虑返青后群体、个体生长发育及成穗率。合理的密度是要播种量、基本苗数和产量结构关系协调。播种量确定原则:冬小麦营养生长期长, 分蘖力强, 播种稀些;春性品种宜密些。早播品种应稀, 晚播品种应密。肥力很低时, 承载穗数的能力有限, 播种易稀;随着肥力提高, 应适当增加苗数;当肥力高时, 由于单株生长旺, 成穗较多, 播种量应降低些。生产上常用4句话、16个字确定播种量, 即以田定产、以产定穗、以穗定苗、以苗定籽。一般适期播种亩基本苗宜控制在18万~22万。

1.5病虫害防治。

锈病、白粉病、蚜虫、吸浆虫是常见的小麦病虫害。小麦锈病危害部位是小麦叶片和茎, 防治方法:在小麦拔节期与孕穗期喷洒20%的三唑酮可有效防治病害。小麦纹枯病在暖冬或气候较暖时出现, 所以需要适当晚播, 以减少疾病的发生。防治方法:在小麦拔节期喷施5%的井冈霉素或15%的三唑酮。蚜虫主要吸取小麦汁液, 危害小麦的叶片和茎秆, 蚜虫危害后还会传播其他疾病。防治方法:适当晚播, 冬季做好小麦灌溉, 药物防治可选择吡虫啉对小麦地喷洒。吸浆虫的幼虫对小麦危害最大, 在防治吸浆虫时, 需要对小麦土壤进行处理, 使用2%甲基异柳磷粉剂和4.5%敌马粉对小麦地进行喷洒, 从而有效的防治小麦病虫害的发生, 增加小麦的总产量。

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详解

2 小麦栽培技术的展望

以往的小麦栽培技术在小麦生长发育期需大量水进行灌溉。目前中国有16个省人均水资源量低于严重缺水线, 有6个省、区人均水资源量低于500 m。所以节水栽培技术措施是急需探究的。近年来, 河北省各地大力开展以节水品种为核心, 农机农艺相结合的节水技术配套推广模式, 在9个小麦绿色高产高效创建县设立了节种、节水、节肥、节药技术攻关田, 探索新的节水技术模式。我们应从多方面探讨节水栽培技术模式, 以期在农业用水方面达到高效节水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