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鳖鳝稻共作综合种养技术

    虾鳖鳝稻共作,是巧妙地借用了池塘网箱养鳝经验,把网箱从池塘移入稻田环形沟中,在稻田里养殖一季黄鳝,养两季小龙虾的生态养殖模式。实践证明,这种混养模式有以下一些优点:一是充分利用池塘资源,大幅度增加了池塘的单位效益;二是有效改善了养殖水质条件,大大降低鳖,鳝的发病概率,提高鳖,鳝的养殖产量和效益;三是充分利用饵料资源,有效减少换水、调水次数,即节水又降低了养殖成本。 

虾鳖鳝稻

    虾鳖鳝稻共作需要哪些条件? 

    虾鳖鳝稻共作与虾稻共作原理是一致的,网箱养鳝大都是5-6月放养,而此前稻田的环形沟是闲置的,在这个时节,可以设置网箱进行鳝鱼饲养,并在环形沟中投放小龙虾和大规模中华鳖苗种,利用这一时间差异,先养一季虾,待鳝苗投放后,就形成了虾鳖鳝混养的局面。鳖鳝混养期间,人工给黄鳝投喂动物性饲料,不可避免地会有食物外溢或剩余,在夏天高温水体中,易腐败变质,污染水体,导致水体浮游生物过度繁殖,诱发黄鳝病害发生,引发黄鳝上草乱窜,直至生病死亡。而养虾期间留下幼虾,喜欢摄食腐烂的动物残食和浮游生物,使食物残渣得到重复利用,净化了水环境。 

虾鳖鳝稻共作

    虾鳖鳝稻共作的田间工程建设包括哪些内容? 

    (1)稻田的选择 

    虾鳖鳝稻综合种养对稻田要求较高,选择水质良好、水量充足、周围没有污染源、保水能力较强、排灌方便、不受洪水淹没的成片田块,面积以50-200亩为宜。 

    (2)开挖田间沟 

    沿稻田田埂内侧四周1.0m处,开挖供鳖活动、避暑、避旱和觅食的环形沟,环形沟面积占稻田总面积的10%-12%,沟宽2.5-4.0m,沟深2.0-2.5m。利用挖环形沟的泥土加宽、加高、加固田埂。田埂加高、加宽时,每加一层泥土都要进行夯实,以防以后雷阵雨、暴风雨时使田埂坍塌,确保堤埂不开裂、不漏水,以增强田埂的保水性能和防逃能力。改造后的田埂,应高出稻田平面0.5m以上,埂面宽大于1.5m,池堤坡度比为(1:1.5)-(1:2)。 

    (3)建设防逃墙 

    将石棉瓦埋入田埂泥土中20-30cm,露出地面高50-60cm,为了防止石棉瓦位移,应每隔80-100cm用一木桩固定,或者将前后石棉瓦上端用铁丝固定。稻田四角转弯处的防逃墙做成弧形的,以防止鳖沿夹角攀爬外逃。 

    (4)安排进排水系统 

    结合开挖环形沟综合考虑,进水口和排水口成对角设置。进水口建在田埂上;排水口建在沟渠最低处,由一弯管控制水位。与此同时,进排水口用铁丝网围住,以防鳖逃逸。 

    (5)配备晒台、饵料台 

    晒台和饵料台合二为一,具体做法是:在田间沟中每隔10m左右设一个饵料台,台宽0.5m、长2m,饵料台一端在埂上,另一端没入水中10cm左右。 

虾鳖鳝稻共作模式

    虾鳖鳝放养前的准备工作有哪些? 

    (1)清沟消毒 

    放幼鳖前10-15天,清理环形沟和田间沟,铲除浮土,筑牢池埂沟壁。每亩稻田环形沟用生石灰20-50kg,或用漂白粉消毒,方法与池塘消毒相同。对环形沟和田间沟进行彻底清沟消毒,杀灭野杂鱼类、敌害生物和致病菌。 

    (2)施足基肥 

    放幼鳖前7-10天,在稻田环形沟中注水20-40cm,然后施肥配养饵料生物。一般结合整田过程,每亩稻田施有机农家肥300-500kg,均匀施入稻田中,农家肥效果慢,但是肥效长,施用后对鳖的生长无影响,还可以减少后期追肥的次数和数量,因此,基肥最好是有机农家肥,一次施足。 

    (3)移栽水生动植物 

    环形沟内栽植轮叶黑藻、金鱼藻、眼子菜等沉水性水生植物,在沟边种植,在水面上浮植水葫芦等,保持水生植物的多样性,以满足不同物种对水草的选择性需求。控制好水草的面积,一般水草占环形沟面积的40%-50%,以零星分布为好,不可聚集在一起,这样有利于环形沟内水流畅通。每亩投放50-100kg螺,蚬等,使其在稻田中自然繁殖,为鳖虾提供丰富优质的天然饵料。    

    (4)过滤及防逃 

    进排水口要安装竹箔、铁丝网及网片等防逃、过滤设施,严防敌害生物进入或苗种随水流逃逸。如果采用pvc塑料管做进排水管,则在关口安装防逃网罩即可,这种方法最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