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海水池塘多营养层次养殖模式?海水池塘多营养层次养殖模式简单点来说就是通过鱼、虾、贝的生理、生态的不同进行养殖,根据混养品种在栖息水层、食性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互补特点,进行水中养鱼、池底养虾、泥里养贝,是一种立体生态养殖模式。该养殖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品种成活率、节省饲料成本、缩短养殖周期,还可以合理使用饵料,恢复池塘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能有效控制大规模病害发生及蔓延、提升产品质量,关于海水池塘多营养层次养殖模式相关要点,具体如下。
一、养殖技术要点
1、环境条件
(1)产地环境:养殖场地选择在无污染、交通便利、水电充足的地方。
(2) 池塘条件:池塘大小以 3000~15000米2 为宜,形状为长方形或长条形,水深1.5米以上,设置进排水闸门,进排水要流畅;池塘中央设有埕地,埕地周围挖环沟;贝类一般播撒于埕地和池塘四周的平台上,鱼、虾主要生活在环沟中。
2、苗种放养
(1)放养前准备:苗种放养前对进水闸门进行维修和安装60目的过滤网,进水网的安装要严密,网框的缝隙要填塞严实,同时对池底要进行翻耕、冲洗、曝晒,每亩用生石灰60~80千克全池泼洒;放苗前两周进水、施肥、培养饵料生物,通并根据池塘的水色情况适量加注新水或追肥。
(2)品种确定:鱼类:篮子鱼、东方鲀?;虾类:凡纳滨对虾、日本囊对虾、斑节对虾;贝类:缢蛏、青蛤、菲律宾蛤仔、文蛤、泥蚶。
(3)贝类放养:要求苗种大小均匀、新鲜、健康无破损;放养密度:规格在800~2000粒/千克的菲律宾蛤仔的放养密度一般为6万~10万粒/亩;放养时间:为农历8-9月。
(4)虾类放养:要求体长0.8厘米以上,规格整齐、弹跳有力、健康无病、逆水游动力强;放养密度:体长0.8~1.0厘米凡纳滨对虾的放养密度一般为1万~3万尾/亩;放养时间:以贝类放养后5~10天为宜。
(5)鱼类放养:选择大小均匀、体形肥壮、体表无损伤、无寄生虫、体色鲜艳无病的健康鱼种;放养密度:体长3~4厘米双斑东方鲀的放养密度一般为100~150尾/亩,体长4~5厘米篮子鱼或黄鳍鲷的放养密度一般为80~120尾/亩;放养时间:以虾类放养后10~15天为宜。
3、水质管理
养殖前期以添水为主,水深一般0.5~1米,中后期及度夏时根据水质情况调节换水量,日换水量一般为1/5~1/3,以后随着鱼、虾、贝的生长,使池塘水位达到最高并加大换水量,同时根据水色情况,采取适时、适量换水、肥水、消毒、使用水质改良剂、开启增氧机等方法保持水质清新、活嫩。
4、饲料投喂
贝类以水中的单细胞藻类及有机碎屑为食;鱼苗、虾苗以投喂配合饲料为主,饵料的投喂量应根据鱼、虾的吃食情况、天气、水温、水质环境等情况而进行适当的调整,一般每日投饵两次,早上1次,占日投饵量的40%;傍晚1次,占日投饵量的60%。
5、日常管理
常巡池,观察水位、水质变化情况;检查鱼、虾的动态、摄食、肠胃情况等;注意养殖池的环境卫生,及时集污除废,勤捞池中杂藻;及时捞出病鱼、病虾或死鱼、死虾,并根据病情的轻重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适时添加一定量的光合细菌、芽孢杆菌、沸石粉等来调节益生菌落,改善生态环境;定期测量鱼、虾、贝的生长情况,测量其全长、体长,测量贝类的壳长、壳高;常检测养殖池内水温、溶解氧、氨氮、亚硝酸盐、pH值等水质指标,做好放养、投饲、用药、收获出售等情况的记录,及时建档。
6、病害防治
严格把好饵料、水质关,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原则;增加换水量,适时开启增氧机,增加池水的溶氧量;根据池水水色适当施肥、追肥调节水质;每半月施用一次水质调节剂和底质改良剂等生物制剂。
7、收获方法
对已达到商品规格的鱼、虾应尽量做到捕大留小,当存塘量很少的时候,采取排干池水捕捉;贝类收获采取排干池水捕捉。
二、增产增效情况
海水池塘混养品种的成活率比单养要高出40%以上,经历年产量统计测算,海水鱼、虾、贝混养模式平均亩产值3.1万~3.5万元,扣除租金、饲料等生产成本,每亩盈利1.2万~1.5万元。
三、生态效益分析
海水池塘多营养层次养殖模式利用贝类的滤食特点,能充分利用虾类残饵、浮游生物、底栖生物及微生物,有利于调节生态平衡,净化水质,促进各品种生长。同时鱼、虾生物残饵及粪便可起到肥水作用,促进塘内浮游植物的繁殖,为贝类提供丰富的鲜活饵料。
关于海水池塘多营养层次养殖的精彩图文、热门评论,您可能对以下推荐的内容感兴趣,欢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