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参属于人参中的一种,是一味营养非常丰富的中药材,有着补益脾肺,益气生津的功效。那么太子参怎么栽培呢?下面一起来看看太子参的特性、栽培技术及采收方法。
一、太子参植物学特性
多年生宿根性草本,株高15~20cm。根长纺锤形,肉质,外皮淡黄色,疏生须根。茎直立,下部紫色,近四方形,上部近圆形,绿色,节略膨大。叶对生,近无柄,下部叶倒披针形,上部叶卵状披针形至长卵形,茎端的叶较大,边缘略呈波状。花腋生,二型;茎下部的花小,梗细,被柔毛,萼片4,闭合,无花瓣;茎部顶生花大,白色,花梗长,紫色,萼片5片,披针形,背面有毛,花瓣5片,倒卵形,顶端2齿裂。蒴果近球形,成熟时5瓣裂。种子扁圆形,有疣状突起。花期4~5月,果期5~6月。
二、功用、成分及分布
孩儿参为石竹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又名异叶假繁缕。以干燥块根入药,药材名太子参。太子参性微温,味甘、苦。具有补肺、健脾的功效,主治肺虚咳嗽、脾虚食少、心悸盗汗、精神疲乏等症,近年来在治疗肝炎、糖尿病、冠心病、心绞痛、甲亢、淋巴结核等方面也有新的进展。
块根含有多种甾醇,包括β-谷甾醇、豆甾烯-3β醇、D7-豆甾烯醇-3-O-β-D-葡萄吡喃糖苷、胡萝卜苷、太子参皂苷A和尖叶丝石竹皂苷,此外还含有太子参多糖、挥发油类(以糠醇含量最高)、脂肪酸类、油脂类、磷脂类、环肽类、氨基酸和微量元素等。
分布于华东、华中、华北、东北和西北等地。主产福建、江苏、安徽、山东、浙江、上海等地,多系栽培。
三、生物学特性
(一)生育期和生育时期划分
1、生育时期划分、萌发期、旺盛生长期、块根膨大期。
(二)种子特性
1、种子休眠特性:低温打破休眠;2、成熟后易脱落。
(三)块根生长发育特性
1、低温生长发芽;2、茎节生根;3、发根早,早期主要是根数和根长度,5月中旬主要增加根粗和根重;4、与地上部相关
(四)茎叶生长特性
1、地上分枝;2、6月中旬生长量达高峰;3、高温超过30度停止生长。
(五)夏眠特性
夏至以后,地上茎叶枯黄,新生块根彼此分开,块根顶端混合芽分化完成,进入休眠越夏阶段。
四、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
(一)土壤条件
1、土壤类型:砂壤土。
2、土壤pH值:中性。
3、土壤肥力:土层深厚、疏松、肥沃。
(二)温度 怕高温。
(三)光照 怕强光曝晒
(四)水分 喜湿怕涝。
五、栽培技术
(一)选地 排灌条件良好、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肥沃前茬不宜选择烟草或蔬菜。
(二)整地 深耕20~30cm,施足基肥,耙细整平,做成宽1~1.3m、高17~23cm的弓背形畦,畦沟33cm。
(三)播种
1、品种选择:大叶种 、小叶种 、柳选小根、柳选大根。
2、播种方式:
(1)种子育苗
自然落地,收获参后,整平畦面,待翌年出苗后管理;或收参后,刮取畦面土层,撒于其他地块;或采集种子,当即播种于整好的畦面上;或与湿润的细沙拌匀贮藏,经低温处理后播种。
(2)分根繁殖 ①选种;②适时栽种;③斜栽法;④平栽法。(四)田间管理
1、培土
2、除草
3、施肥 :施基肥
4、排灌
5、病虫害防治
A、叶斑病
B、花叶病毒病
C、锈病、斑点病、紫纹羽病、白绢病、炭疽病、立枯病、霜霉病
D、白蚂蚁、蛴螬、蝼蛄、金针虫和蚜虫。
六、留种
(一)原地留种法
将植株生长良好的种参原地保留。待栽种时起挖。在留种地畦沟种玉米或畦面种豆类遮荫,此外,留种地畦面应保持平整,严防人畜践踏,不拔草,防积水。
(二)砂藏留种法
宜选院内凉爽干燥的地方,先用15%~20%石灰水消毒地面和墙壁,然后铺上干净砂土5~10cm,砂面摊放种参3.5cm,再盖砂土5~10cm,连续排放4~5层。砂藏期间,室内应保持通风透气,水分不可过高,每隔15~20天翻看一次,防止病菌繁殖造成烂种。
七、采收、加工与贮藏
(一)采收
在6月中下旬(夏至前后),地上部分有50%左右枯萎倒苗时收获。收获要及时,过早,地上部分尚未枯萎,影响参根化学成分积累;过迟,常因雨量过多而造成腐烂。
(二)加工
1、“生晒”法:将收获的鲜参去尽残留的茎叶和泥土,挑去杂质,用清水洗净,捞出,在日光下曝晒至干为止。
2、“烫制晒干”法。
(三)贮藏
太子参淀粉含量高,夏季易受潮霉烂、变色和虫蛀,故应贮藏于通风干燥处或石灰缸中。一般在含水量符合要求,环境相对湿度小于78%条件下,可安全度夏,并定期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