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牛业作为畜牧行业重要组成部分,每年都为市场提供大量的肉、奶和皮革等制品,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但与传统养牛模式相比,现代化的养殖牛群饲养密度更高,疫病暴发机率更大,从某种程度上讲,牛能否养好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疫病能否防控好。下面惠农网小编为大家谈一下牛场的疫病防控技术。
1 疫病简介
疫病不同于内外科或产科疾病, 病因一般为生物性的病原感染, 且病原都有自我繁殖能力、寄生能力和感染能力, 甚至能在环境中单独存活很长时间, 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生殖道、血液、直接接触或中间媒介的辅助等方式传播, 造成的结果往往是群体发病, 损失巨大。养殖业发展至今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 疫病在古代也存在, 但由于当时人们的认识有限, 对疾病识别能力差, 很多疫病没能很好地防控。随着科技进入现代化, 病原的分离、鉴别、识别和防控水平空前提高, 这为临床疫病的防治打下坚实的基础。
2 疫病防控技术
疫病防控需要将生物性病原分类后, 针对性防控, 临床最常见的生物性病原有病毒类、细菌类、真菌类和寄生虫类等。
1) 病毒类。病毒是一种结构非常简单的微小生物, 只有遗传物质核酸和外衣蛋白, 感染后必须将核酸整合入寄主细胞后才能进行自我复制, 一旦感染通常都会造成破坏。病毒的清除需要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共同作用, 且目前没有一种能特效抗病毒的化学药物, 临床常使用高免血清、单克隆抗体、干扰素和中药多糖口服液来治疗, 但治愈率低, 成本较高。病毒病防控重点在于预防, 疫苗免疫是防止健康牛感染的最好措施, 加强消毒、切断传播途径是防止进一步传播的最好举措, 牛场有病毒病发生时及时将感染牛隔离, 对易感牛群紧急免疫, 加强环境、牛舍和牛体的消毒来进行防控, 故本类病的重点在于疫苗免疫和加强消毒。
2) 细菌类。细菌是一种比病毒高等但又比真核生物低等的微生物大类, 细菌有着成熟的自我繁殖和代谢机能, 且不需要依靠宿主就能完成。不同于病毒, 细菌性的感染性疾病是能够通过药物进行防治的, 最好的药物是抗生素。常见的有青霉素类、头孢类、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氯霉素类、林可胺类、四环素类、多肽类、喹诺酮类、喹乙醇类和磺胺类等, 具体品类加起来能达数千种之多。牛常见的细菌性疫病有大肠杆菌病、沙门氏菌病、魏氏梭菌病、巴氏杆菌病、链球菌病、葡萄球菌病等, 抗生素不但对这些病的治疗效果理想, 还能用于针对性的预防。由于目前抗生素滥用现象较为普遍, 临床使用时, 最好采集病料将病原菌分离扩大培养后, 通过药敏试验进行选择, 故防控细菌病的技术重点在于药物。
3) 真菌类。养牛生产中常见的真菌性病原主要为霉菌, 霉菌高于细菌, 属于真核生物, 其繁殖过程能够产生各种毒素, 一旦感染常导致牛呕吐、下痢、假发情、不孕、免疫功能降低和组织器官损害等病症。对生产造成的损失很大, 对于霉菌病的治疗, 临床很多抗霉菌药效果也不十分理想, 本病必须以预防为主。由于过高的湿度和合适的温度是霉菌生长的必要条件, 因此牛饲草、精料仓库一定要建在通风向阳处, 保持干燥, 最好相对湿度全天低于50%, 干燥使得霉菌失去生长环境, 是预防霉菌的最好方法。除此之外, 饲料中添加抗霉剂、吸附剂等抑制霉菌繁殖并对其产生的毒素进行吸附, 减少胃肠吸收, 可降低霉菌危害, 故防控真菌病的技术重点在于抓好环境和饲料管理。
4) 寄生虫类。寄生虫在自然界分类上高于真菌, 单细胞或多细胞组成, 大多有独自的生活史, 需要至少1种宿主参与才能完成。寄生虫感染后可大量消耗牛体营养, 导致牛营养不良, 生产能力下降, 还容易形成继发感染。尽管大多数的寄生虫感染都是慢性的, 但长期的消耗使得养殖效益大大降低, 损失较大。临床常见的寄生虫有原虫类、蠕虫类和节肢动物类三大种, 目前抗寄生虫药物很多, 且疗效确切, 可以通过药物进行防治。另外, 由于很多寄生虫都需要中间媒介或第二、三、四等宿主进行传播, 防控本类病时, 可通过杀灭这些媒介和宿主来切断传播, 因此, 防控本类病重点在于药物防治和杀灭中间传媒。
除了上述提到的病原外, 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放线菌等病原微生物感染在养牛临床上也不陌生, 能造成全身感染、呼吸道疾病、消化道病、关节炎和繁殖障碍等。对于这些疾病的防控需要根据病原传播的特点进行综合性的防控, 主要包括药物预防、加强消毒、疫苗免疫、提升管理水平和预防应激等措施。
惠农网小编提醒大家疫病在养牛生产中很常见, 虽然每种疫病都有各自防治的技术重点, 但从大方面讲只要是疫病都离不开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牛群和加强牛场管理4项举措。日常生产过程中, 抓好引种管理, 防止感染动物的引入, 保持牛舍环境卫生的整洁, 适当降低饲养密度, 避免运输应激, 确保饲料的营养全面和合理用药等措施都能对疫病的预防起到较大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