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氏沼虾主要病害防治技术

  罗氏沼虾近年来的市场行情还算不错,有一些想搞养殖的农户都会把它作为参考选项之一。近日有一些水产养殖朋友咨询罗氏沼虾有哪些病害?如何防治等问题,下面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各地罗氏沼虾养殖病害防治案例,仅供大家参考。

罗氏沼虾主要病害防治技术

  一、白体病

  病原: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钱冬等研究认定为罗氏沼虾诺达病毒。

  该病的主要症状是体色变白。发病初期病虾出现几块小白斑,然后由后向前扩展,腹部肌肉呈现白色、混浊,甚至整个虾体除头部外均发白。发病初期大部份病虾尚能摄食、蜕壳,但逐渐活动减弱,摄食下降,如不及时防治,死亡率较高。

  流行:该病在我市是近年来发生的新病,每年不断;发病最为严重的是2001年,发病面积1.5万亩,占当年养殖总面积的30%左右。发病时间一般为每年的4~6月,尤以塑料大棚加温培育幼虾阶段为主;5月中、下旬幼虾放大池养殖后,病情逐步好转。该病主要由虾苗带进,因此购买虾苗要十分谨慎。

  防治方法:内服与外用同步进行。外用杀菌消毒,一般交替使用碘制剂和氯制剂;用1次后,隔3~5日再用1次即可。内服药中、西结合,急性发作期用抗菌药每千克饲料添加2~5克,中草药每千克饲料添加10克,疗程5~7天。该病病程较长,一般在急性发作期治疗1个疗程后,仍需用药控制1个疗程以上,此时用药与预防药一致,每千克饲料添加中草药10~15克(板蓝根、三黄粉等)。统一在饲料厂加工药饵,养虾户使用极为方便,防治效果也较为理想,一般防治有效率在90%以上。

罗氏沼虾主要病害防治技术

  二、弧菌病

  病原:副溶血弧菌。

  病虾个体消瘦,离群独游,行动迟缓,时而在水面缓游,时而在池边爬行,严重的沉底不动,摄食减退或停止摄食。本病以躯体和附肢变红为特征,病虾首先是步足、游泳足、尾扇等变红,严重时全身呈淡红色,该病死亡率很高。

  流行:该病在我市近年来发病不断,发病时间一般为每年4~6月,以塑料大棚加温培育幼虾阶段为主,尤其是虾苗入池前15天发病较多。

  防治方法:池水用二溴海因、聚维酮碘等药物消毒;同时内服添加抗菌药物、Vc、生物酶等药饵3~5天。一旦发病及时治疗,效果较好;一旦病重,病虾厌食甚至停食,治疗效果就难以保证。

  三、黑鳃病

  病原:一般由细菌、真菌感染所致,此外饵料中缺乏维生素C等也能引发本病。

  病虾初期鳃呈橘红或鲜褐色,以后逐渐转暗,最后变成黑色,故称黑鳃病。

  流行:该病每年都有大量发生,发病时间一般在养殖中、后期。

  防治方法:池水定期消毒预防,一旦发病,池水用二溴海因、二氧化氯等药物消毒,同时内服添加抗菌药物、Vc等药饵3~5天,一般治疗效果较好。

  四、黑壳病

  病原:确切病原尚不清楚。

  病虾虾壳发黑,尤以头胸甲、附肢、尾扇等处更为明显。一般是先褐后黑、先少后多、先轻后重,严重时大部份虾均呈黑色。

  流行:该病是新发生的疾病,2004年大面积暴发,发病面积3万多亩,发病时间主要在中、后期。该病严重影响罗氏沼虾的蜕壳、生长,更影响成虾品质与销售,一般只能加工成虾仁,价格比正常虾低20%左右,危害极大。

  防治方法:2004年我们在虾苗厂选16个育苗池开展常用鱼药对罗氏沼虾黑壳病防治效果的试验。结果表明:黑壳虾放入清水池饲养后,不管用不用药,蜕壳后均不再发黑;而在原病虾池蜕壳几天后继续发黑,可见该病主要由环境造成。实践也表明,同类虾池,淤泥多,水质差;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含量高,浮游植物少的虾池发病多、发病重。为此预防工作主要是修复虾池环境和培肥水质,减少、减轻病害发生;彻底有效的防治办法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探索。

罗氏沼虾主要病害防治技术

  五、暴发性虾病

  病原:确切病原待查,可能由病毒、细菌交叉感染引发。

  病虾靠边,侧卧,大的软壳虾居多。体表无外伤,无明显病态,少数病虾鳃上有绿藻附着,肌肉有白浊现象。一口20~30亩的虾塘,死亡量从几斤到几十斤不等,严重的百斤以上。应激反应强,一旦拉网、大换水、使用消毒剂、气温骤增等,死亡量增加。

  流行:该病为2005年新暴发的虾病,高峰期全市发病面积1万多亩,江都市发病比我市更为严重。

  防治方法:①用碘制剂与氯制剂交替消毒;②内服抗病毒、细菌药饵,中草药防治效果较为理想。大剂量使用中草药全池泼洒对发病严重、摄食较少的虾池有较好的作用。③防治后用生物制剂等调节改善虾池水质。

  关于罗氏沼虾主要病害防治的精彩图文、热门评论,您可能对以下推荐的内容感兴趣,欢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