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猕猴桃花腐病在陕西猕猴桃产区呈上升发展趋势。据了解,周至、户县、眉县、长安、武功、灞桥等产区均有花腐病危害,2017年比2016年严重,受害面积有增无减,红阳、徐香、翠香、华优、脐红感病严重,秦美、秦香次之,受害面积大,有的园区感病率达40%~50%,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猕猴桃花腐病是一种低温型细菌病害,一般在春季气温15~30℃环境下发病,此时正值猕猴桃现蕾期。
发病规律
花腐病是由假单胞菌侵染的细菌性病害,病原菌在秋季采果后至上冻前,潜伏在树体皮缝中、翘皮下和残果残叶上,以及树盘下的土缝中、果园周围篱笆刺墙下的杂草中越冬,一年中分三个阶段,即侵染期、潜伏期、发病期。
猕猴桃采果后至落叶前(即“寒露”至“小雪”期间),是花腐病侵染高峰,此时用药进行认真、扎实、细致的防治,对该病具有很强的“拦头”作用,但有相当部分果农却忽视了这一时期的防治,从而耽误了用药最佳时期,导致防而不治、治而效微。
在第2年现蕾期至末花期,如遇连阴雨、架面叶幕层太厚,园内密闭,通风透光差,病原菌侵染花蕾、花瓣、花蕊、花梗等,花腐病就会迅速、严重发生。“T”形架比大棚架染病重,枝条距地面越近感病越重,园内空气越潮湿感病越重,地下水位越高(或低洼地)感病越重,现蕾开花越早染病越重。衰弱树比健壮树感病重。果园管理粗放土壤条件差,感病重。
传播途径
花腐病菌在早春气温达到15~20℃时,随风、雨、昆虫、人工操作(对花授粉、自花授粉、商品花粉)等传播,4月中旬至5月上旬是发病高峰期。
受害症状
猕猴桃花腐病是由细菌引起的花器病害,从花蕾、花瓣、花蕊、花梗到叶片、枝条均能受害。发病初花蕾和萼片上出现凹陷病斑,花蕾失去光泽,逐渐出现浅棕色、褐色斑块,发育明显滞后于同一果枝上的健康花蕾。感病重的花蕾变褐软化、萎蔫、不能开放。
感病轻的花蕾有的可以开放,有的花朵不能完全开放(半开放)。有的受害花瓣变成橘黄色、浅褐色,开放后逐渐变成深褐色,花瓣边沿干枯、坏死、腐烂,最后因受害而脱落。花梗侵染后,迅速软化,失去支撑能力。
带菌的花瓣落在叶片上引起叶斑病。叶片染病后,叶缘卷曲干枯,病叶正面病斑呈暗褐色,周围有淡黄色晕圈,背面叶斑呈灰褐色,发病过程中如遇阴雨天气,病情迅速扩散。如遇高温干旱,则病斑停止扩散,感病叶片逐渐凋萎、脱落。感病花瓣残留在幼果梗上,很快使幼果梗变软,果梗组织坏死,病菌即从幼果梗伤口侵入幼果内,使幼果中心组织霉烂、软腐,迫使幼果脱落。
叶片染病后,病菌很快侵染至幼枝,使感病幼枝软化,失去支撑力,有的枝条软得像面条一样,从感病的春天枝条开始软化生长直至夏天、秋天,有的全树软化,枝条像垂柳一样,叶片失去光泽,颜色枯黄,很难形成花芽。
防治方法
农业措施
①采果后到上冻前,认真清除园内杂草、残叶、残果、病虫枝、干枯枝,集中于园外烧毁或深埋,防止病菌传播。
②冬至前后集中时间冬剪,按照多芽少枝的方法进行缩、截、疏,减少花腐病发生概率。
③注意园内排水,彻底杜绝园内行距密、株距密、枝条密、叶片重叠,保证园内通风透光和适宜的湿度,破坏病菌生存环境,降低病原基数。
④加强果园水肥管理,推广平衡施肥技术(有机肥+无机肥+矿物肥+生物菌肥配合施用),降低土壤pH值,确保树体健康生长,提高抵抗病害入侵的能力。
⑤人工授粉时要选择健康无病菌的花粉,降低感病风险,保持园内排水畅通,浇水后园内不存水,下雨后园内不积水,降低园内湿度。
化学措施
①采果后用金力士1500~2000倍全园喷布,减少病原基数。萌芽期、萼片开裂初期至花蕾膨大期,用春雷霉素、农用链霉素等交替喷布全树、全园。
②现蕾初期全园喷布杀菌剂,如嘧霉胺、中生菌素、多抗霉素等,喷药时要认真,不能走马观花走过场,药剂要轮换使用。对发病严重的地块或品种,最好是保护剂(常用的有炳森锌、代猛悬浮剂等)和治疗剂混合使用,以达到治疗兼保护的目的。
③个别树体发生极少花腐病,可人工剪除病枝,防止雨水带菌传播。尽量减少树体伤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