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农业农村厅发布春季水产养殖技术操作指南:水产养殖关键期 抓好技术促生产
发布时间:2020-03-31信息来源:河南省农业农村厅
近期,新冠肺炎疫情对水产养殖和市场供应带来一定影响。同时,春季气温逐渐升高,昼夜温差大,天气变化频繁,是水产动物防病促长、提高成活率和品质的关键时期。为加强养殖管理,确保各地水产养殖稳定和市场供应充足,我省农业农村厅有关水产专家编写了水产养殖技术指南,供养殖户参考使用。
种苗生产
(一)做好亲本培育
春季是水产苗种需求量较大的季节,为满足春季有足够的优质种苗用于养殖生产,尤其是保障种苗的质量,近期需要进一步强化优质亲本的选择和培育,主要是亲本的营养强化工作。繁殖群体因生殖腺发育的需要,对一些营养素的需求会不同,应该根据不同品种的亲本营养需求,投喂相应的饲料,适当增加维生素E、维生素C在饲料中的添加量。特别要预防亲本饲料霉变,打开包装袋的饲料要及时用完,未用完的要密封保存。
环境调控方面,需要注意水温、水质和水位控制。
(二)做好苗种繁殖
苗种的繁殖是保障春季生产的重点,春季是大多数水产品种的繁殖季节,及时掌握季节变化,合理安排生产非常重要。根据春季水温等环境条件变化情况制定精准的亲本“水温+流水+营养”综合促熟措施,诱导亲鱼性腺发育成熟自然产卵或利用激素诱导产卵。繁殖季节要注意温度变化,春季常见时冷时热,容易发生水霉病和鱼卵冻死现象,要注意保温。此外,鱼苗孵化用水要经过70~80目的尼龙筛绢过滤。
(三)做好苗种、鱼种培育
1.及时规划苗种生产计划。按照苗种需求订单制定生产计划,不要盲目扩大或缩减苗种生产数量,保障养殖生产苗种供给。
2.精心培育。苗种培育过程中,制定适宜的培育密度、精准的饵料投喂策略,同时加大换水量,可添加微生态制剂调控水环境,促进苗种健康生长,提高苗种成活率。
3.严格防控疫病发生。做好育苗场工作人员的安全检测工作,进出车间需消毒,不将病原带入育苗系统。
养殖生产
(一)做好“水”质调控
“水”指的是养鱼的池塘环境条件,包括水源、水质、池塘面积、水深、土质、周围环境等,必须适合鱼类正常生活和生长的要求,达到健康养殖。在开春季节,外界环境相对不稳定,天气变化频繁,昼夜温差大,水温变化较大,这个时候水质调控非常关键。
及时调水。随着天气渐暖,温度回升,池塘要不断加水、提高水位。冬闲农田要做好晒田消毒工作。
及时增氧。高密度鱼塘需要较早架设增氧机,适时开增氧机增氧。
及时施肥。有机肥料必须充分发酵和消毒,做到少施、匀施、勤施。晴天上午施肥好,不在阴天、雨天施肥。
(二)做好种苗放养放养种苗要求数量充足、规格大小合适、体质健壮、无病无伤,且是符合养殖要求的优良种苗,这是春节生产的关键所在。
适时放种。稻田、池塘、水库养殖条件下,应根据不同鱼种的生物学和环境适应特性,在水温适宜、稻田插秧后进行苗种放养。
选择良种。选择健康活泼的优质苗种放养,稻田、池塘、水库养殖尽量选择大规格苗种。池塘放养苗种时,特别注意塘内生物饵料的培养,注意有机肥的用量,避免浪费。
控制密度。不同养殖系统放苗密度要控制,避免发生因密度引发的胁迫性疾病。不同品种苗种投放密度不同,但总的原则是尽量降低养殖密度,稻田一般每亩投放规格为(20至30尾/斤)200至300尾。(三)做好饲料投喂
选择优质的人工配合饲料,及时观察鱼虾蟹摄食情况,根据气候条件、水质、鱼虾蟹养殖阶段及健康状况及时调整每天饲料投喂量,低温期和高温期不宜投喂过多的饲料,防止水质发生变化,及时检测池底水质指标。
由于越冬期间大部分鱼塘没有投喂,养殖鱼类的体质较差,越冬后尽早启动投喂,温度合适时可逐渐增加投喂量。越冬后的初期,由于鱼类体质较弱,可适当使用一些优质饲料,如鱼粉、鱼油含量稍高一点,可适当提高投喂频率。
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近期很多养殖企业缺乏水产饲料,可能会造成投喂受限或者水生动物饥饿。对这种情况,可以使用一些饲料原料,如鱼粉、饼粕类等,利用小型饲料机或者绞肉机做适当加工后直接投喂,避免因缺乏营养对鱼体健康造成影响。疫情后,应尽快补救,通过使用高品质饲料提高鱼类生长速度。在春季气候急剧变化导致应激时,可适度降低20%~50%投喂量。
疫病防控
(一)不同生产阶段采取针对性措施
在水产育苗过程中要做好相关消毒工作。一是使用含碘、氯消毒剂或臭氧对鱼类受精卵进行消毒处理,二是对养殖器材等进行消毒,三是对养殖水体进行消毒,防止外源病原生物进入生产区。采取养殖用外源水大型生物隔离、一级消毒沉淀、二级消毒沉淀、紫外消毒、去除有机物、蓄水等措施净化养殖用水,保障亲本和种苗养殖用水不携带病原和减少有机物,对进入生产区之前的蓄水进行病原和水质检测,含病原生物、水质不达标的蓄水不能进入生产区。
养殖期间,一是增加溶氧。底层水体上翻会产生氨氮、亚硝酸盐和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应增加增氧机开启频次,避免因水质恶化引起的缺氧问题。二是降低密度。适时通过分塘转移成鱼、增加商品鱼加工量或采用冷冻保鲜等措施,减少成鱼存塘量,降低池塘养殖密度。操作过程中应注意避免鱼体受伤或引起应激反应。三是合理投喂。对于养殖密度较高的成鱼,适当减少饵料的投喂,在饲料中添加适量增加免疫力的正规添加剂。
(二)科学合理用药
使用外用药物,注意药物适用对象、用量和配伍禁忌。例如:生石灰为碱性药物,不宜与含氯药物、含碘药物、硫酸铜和敌百虫同用,虾蟹、鳜鱼养殖塘禁用敌百虫,大口黑鲈、乌鳢和大口鲶养殖塘慎用敌百虫。
严禁抗生素滥用。避免盲目增加药物使用量,不得以预防为目的全池泼洒抗生素。
严禁使用禁药和“三无”产品。不使用农业农村部公告第250号中禁止使用的药品及其他化合物以及农业农村部公告第2292号中停止使用的洛美沙星、培氟沙星、氧氟沙星、诺氟沙星4种药品。不盲目听信某种药物效果,不使用假劣兽药、人用药品以及所谓“非药品”“动保产品”等国家未批准药品(无兽药产品批准文号)。
(三)加强重要种类疫病防控
水霉病、烂身烂鳃和白皮等细菌病。水霉病由真菌引起,往往在病灶部位形成肉眼可见的絮状物,常在水温10℃–20℃暴发,一般感染受伤后的鱼体。因此,应减少捕捞或转塘等操作,避免鱼体受伤。天气晴好时对养殖水体进行消毒,同时投喂优质饲料以增强鱼体抗病能力。烂身病、烂鳃病和白皮病等细菌病通常由假单胞菌、柱状黄杆菌等细菌引起,在病灶部位引起腐烂症状,常在水温15℃左右时开始发病。为避免这几类细菌病发生,可在苗种下塘前使用消毒类药品消毒,使用正规鱼药厂生产的硫醚沙星、HPV碘等鱼药开展预防和治疗。
寄生类纤毛虫病,多由车轮虫、斜管虫、累枝虫和小瓜虫等纤毛虫寄生而引起,肉眼往往无法直接观察到病原体,常在水温15℃以上开始暴发。车轮虫、斜管虫和累枝虫病多暴发于水质较差的养殖塘,因此养殖户更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水质调节等工作,合理调控水体中浮游生物种类与生物量,抑制水体中有害物种的大量繁殖,增加有益种类的生物量和种群量。疾病暴发时,可使用杀虫药品进行防治。小瓜虫病(刺激隐核虫病)发生速度快、致死率高,早期预防和检测是防控的关键。发现虫体时,可多次使用驱虫药品驱离虫体。已经严重感染的,要保证水体环境的适宜与稳定,以增强养殖鱼类的体质和免疫力,合理使用药物刺激虫体脱离鱼体,利用小瓜虫生活史特征控制其生存、繁殖和侵染宿主,从而减少患病鱼的死亡,减少损失。
投入品及养殖成品运输
(一)做好苗种运输
苗种生产企业尽量与物流企业对接,建立稳定的运输线路,保障苗种运输至养殖企业。不论采用何种运输方法、使用何种交通工具,都必须严格注意以下事项:一是苗种要求体质健壮、无病无伤;二是苗种在运前要停食锻炼;三是注意调好水温和水质,在苗种放养前确保养殖池(池塘、网箱)水体与运输水体水温相差2℃以内,尽量降低苗种胁迫;四是保持溶氧充足,不添加麻醉剂;五是虾蟹苗种运输过程注意防止相互挤压。
(二)做好商品鱼运输
积极对接国家和地方层面行业协会,建立鱼类养殖企业与物流运输企业、消费市场的有机衔接机制,特别加强冷链物流的引入,保障商品鱼能及时运输至消费终端。
水产品装车中使用的器具(鱼筐、渔网等)、包装材料(塑料筒袋、储运水槽等)、防水衣裤等应提前清洗干净,并采用相应浓度消毒剂流动冲洗或浸泡消毒。
根据品种不同设定合理运输温度,在气温升高时适当降低运输密度。疫情期间可能运输过程更为漫长,应每隔1~2小时检查鱼体状况一次,确保水体氧气、温度适宜,不添加麻醉剂。在运输途中需要换水时,每次的换水量一般不超过容器装水量的1/2,最多不超过2/3。
(三)做好饲料等渔需物资运输做好水产养殖投入品计划和运输安排,多预留出1~2周的使用期限进行采购。运输前适当消毒,保障人员安全。在疫情防控期,事先向主管部门申领通行证。申领通行证时,要填报车辆和驾驶人相关信息,并经县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公安机关确认后,由行业主管部门发放。饲料运输时,装车完毕后要马上盖好篷布,以遮挡烈日曝晒和防止天气突变。春季雨水较多,运输途中要注意防水、防湿,司勤人员要戴口罩、勤洗手,必要时选用84消毒液对饲料和肥料的外包装、渔业机械、网具和车辆进行喷雾消毒,对特殊动保产品外包装选用75%酒精进行擦抹清洁消毒。
(省水产科学研究院、省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
免责声明:
1、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信息来源:薛城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薛城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信息来源:薛城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
2、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信息来源:XXX”的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站联系的,本站会及时协助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