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扶贫:好风景带来好“钱景”
发布时间:2020-01-09信息来源:河南省农业农村厅
第一天:中午在黄河西霞湖亲水游玩,午餐在坡头村农家院品味正宗黄河鲤鱼,餐后游览黄河西滩岛,下午参观留庄村英雄民兵营和泰山村“杜八联”革命纪念馆;第二天:早上栗树沟村体验仰韶文化,中午漫步郝山村田园步道,下午游览石槽沟村万佛山石窟,夜宿马场村天女河度假区窑洞民宿……
这是一位山西游客在济源坡头镇游玩时做的旅游攻略,他说:“吃住游购娱,这里啥都有,仅仅一个坡头镇,就够你转个三五天了。”
近年来,济源坡头镇按照“宜水则水,发展水上项目;宜农则农,发展品牌农业;宜文则文,发展民俗文化;宜红则红,发展红色旅游;宜古则古,盘活古村古城”的思路,科学规划,并以旅游+扶贫的形式全力推进脱贫攻坚,不仅打造出了一批极具本土特色和乡土气息的旅游景点,也使农业增了效,农民增了收,更使贫困户甩掉了穷帽子,走上了致富路。
1月5日正逢周末,走进坡头镇栗树沟村,这里的一切让人有点目不暇接:从村口往里依次是孔雀园、山坡滑草、高空滑索、卡丁车、仰韶文化遗址公园、白狄古城、窑洞古民居、环村健身步道以及水上娱乐项目,这一个个项目已经成为村民脱贫致富的“摇钱树”。
在栗香农庄景区上班的该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王超杰正在提醒游客坐船游的一些注意事项。“我的工作就是水上娱乐的管理和服务,这工作又轻松又在家门口,一月能挣1500元,俺2018年就脱贫了。”他笑着说。
在该村的仰韶文化遗址公园内,则专门为王新法等3户未脱贫户和1户已脱贫户设置了4个村级特定岗位,他们在此从事保洁、除草等工作,月工资900元,每户每年稳定增收10800元,有效实现了贫困户就近务工和就业增收。依托在此上班,王新法、王安法、马起忠等3户贫困户已经顺利实现脱贫。
栗树沟村党支部书记王文周介绍说:“在日常经营及节庆活动期间,俺村的景区同时带动了本村及周边郝山村、店留村、白道河村等村的贫困群众60余人加入农特产品销售、餐饮、保洁、孔雀饲养、维护交通秩序等旅游服务要素的保障链中,年人均增收可达3000元至12000元。”
一路走来,记者看到,在该镇马场村的天女河休闲度假区、石槽沟村的尚柳园林景区、郝山村的郝山印象等景区,也安排了不少本村及周边贫困群众从事除草、保洁等季节性工作,每年可实现增收3000元左右。
记者了解到,为了增加贫困群众的收入,坡头镇立足旅游+,还采取了多种有效措施——
旅游+电商卖场。2019年该镇启动了集电商培训、创业孵化、产品上线、公共管理等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电商创业孵化基地”建设。
依托此基地和坡头镇电商扶贫卖场,全面整合邮乐购、益农信息社、供销e家等电商资源平台,在全镇16个相关村设立了村级电商扶贫服务站,探索创新“电商帮卖”的扶贫新模式,提供农副产品代买代卖、技术培训等业务,引导109户建档立卡户发展富硒玉米、花椒、山野菜等特色农产品800余亩,积极拓宽石磨面、小杂粮等特色旅游产品的销售渠道,实现了全镇贫困村和贫困户全覆盖,并打造了“悯农”“老家亲戚”等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品品牌,不仅丰富了乡村旅游“后备厢”,而且鼓起了贫困群众的“钱袋子”。2019年,电商企业共在12个村收购销售洋槐花、蒲公英等农副产品311.5万元,带动贫困户增收50余万元。
旅游+经济合作社。结合各村农业经济合作社,坡头镇以石槽沟村石磨面加工基地建设为突破口,推动5个贫困村的石磨面、富硒农产品加工产业实现了全覆盖。在2019年元旦和春节期间,郝山村、校庄村的“西霞湖”牌石磨面实现销售收入20万余元,石槽沟村的“石庆”牌玉米系列富硒产品实现销售收入18万余元,大庄村的辣椒等“大庄红”牌大礼包实现销售收入15万余元。在增加集体经济收入的同时,入股的贫困户年底也得到了300元到1500元不等的分红。
旅游+实体。在坡头镇政府的协调下,金城锐实业有限公司和16个有贫困户的行政村达成合作意向,与2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签订土地托管协议,共托管土地91.4亩,每亩每年托管费用500元左右,从事苗木花卉的繁育工作。该公司在坡头村、白道河村栽植菊花60余亩、白皮松等绿化苗木90余亩,在栽后管理、菊花采摘等方面优先使用周边村贫困群众40余户近50人,每户增收2000元左右。
据了解,坡头镇辖23个行政村,其中省定贫困村5个,有建档立卡户的非贫困村11个,全镇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82户605人。在刚刚过去的2019年,全镇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了全部脱贫。其中经过实施旅游+,该镇目前已有近10个村吃上了“旅游饭”,2019年接待旅游人数20余万人,旅游收入650余万元,全镇依托乡村旅游实现了整体增收。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坡头镇有关负责人表示,将在济源示范区文化旅游部门的支持下继续探索乡村旅游扶贫带动机制,把独特生态资源和历史人文优势相互融合,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更多的本地实践。
免责声明:
1、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信息来源:薛城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薛城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信息来源:薛城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
2、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信息来源:XXX”的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站联系的,本站会及时协助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