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农业接地气”撬动脱贫大格局
发布时间:2020-03-12信息来源:安徽农村网
(生态猕猴桃挂满枝头)
(群众在喂蚕,摘蚕茧)
(群众在采摘生态水果)
初春日暖,蛙声阵阵,在肥西县铭传乡的广袤土地上初发的新芽使得这个春天显得更加生机勃勃,让农业乡镇的脱贫攻坚路走的扎实且符合实际是该乡推动“特色农业”发展的初心和依据。
脱贫黄金果,余留一地香。在该乡的南分路社区和墩塘村的田间地头上每到秋季一眼望去成片的猕猴桃果挂满了枝头,700亩的生态猕猴桃种植基地,数十万斤品相好、营养价值高的猕猴桃果煞是喜人。家住该乡鸽子笼村的刘志国大爷是一名建档立卡贫困户,是这个家门口的种植基地“常客”了,“搭架子、剪枝、除草、摘果、育苗”种种工作都有他的汗水,一年四季都有他的身影,有付出就有收获,每年近两万元的收入让他对生活充满了希望。据悉,在猕猴桃种植基地里像刘志国这样的周边务工村民有60余人,平均每人每年可增加务工收入15000余元,小小猕猴桃给困难群众的生活带来了甜头,村民们都亲切地叫它“黄金果”。
规模稻虾田,乡亲干劲足。该乡的三河村,三面环山、水网密布,生态优美。“好的生态环境就是发家致富的本钱,只要转变了乡里乡亲的传统农业观念,就能挖掘到让乡亲们脱贫的第一桶金”,这个想法深深印刻在青年党员刘武的脑海里。他瞅准时机,结合自己所掌握的龙虾养殖技术,在村两委同志的协调帮助下流转了300亩的土地开展了稻虾共养。由于刘武的稻虾养殖基地管理科学、绿色生态,无论是虾苗还是成虾,都长相好,肉质佳,受到销售市场的广泛欢迎,在春夏火爆时期,一天可售出虾子数千公斤,此外平均每亩田还可产无公害水稻600公斤。细算下来,每亩田比农户种植传统农作物可多增收2000余元,周边的群众看到他实实在在的收获,纷纷加入。在刘武的带动下3户贫困户及30多位群众实现了就业、增收,人均年增收达10000元。“我们的土地流转在这里,又在基地里做工,工资和租金够贴补家用,又能学到养虾的技术,我相信日子会越来越好的。”贫困户汪志云现在对生活充满希望和热情。
万亩蚕桑地,织就致富网。该乡是种桑养蚕的大乡,蚕桑种养有一定的底蕴和技术,全乡共有蚕桑生产基地1.6万亩,养蚕户2400余家,种桑养蚕是地方群众重要的经济收入来源。“让贫困群众有产业、有收入,激活他们脱贫的内在动力是让他们真正摆脱贫困的关键。”该乡分管扶贫工作的党委委员夏守忠告诉笔者。鼓励有意愿、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种桑养蚕,对符合条件的给予3000元的特色种养补助奖励,对贫困群众的蚕茧予以保护价收购,聘请农技专家教授蚕桑种养技术,解决他们的“不敢养、不会养、卖不掉”的后顾之忧,贫困群众纷纷干了起来。据悉,该乡现有90余户贫困群众种了桑,养了蚕,人均增收数千元,生活有了保障和底气。
而今,在该乡的田间地头,春日精品苗木迎风生长,夏日百亩荷塘摇曳飘香,秋日硕果累累挂枝头,冬日袋袋瓜蒌卖的欢,特色农业规模发展成为撬动地方脱贫格局的“杠杆”。
(陈家乐 17855113950)
免责声明:
1、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信息来源:薛城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薛城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信息来源:薛城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
2、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信息来源:XXX”的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站联系的,本站会及时协助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