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量砍掉一半收入却增3倍 山东省农科院帮瓦西农民找到致富新路子

发布时间:2020-08-18信息来源:山东农业信息网

一直以来,济南市商河县玉皇庙镇瓦西村是远近闻名的“瓜果之乡”。上世纪90年代,该村种植的“瓦西黑皮冬瓜”开始驰名全国。近几年,该村另一种特产“瓦西葡萄”又迅速抢占济南人的朋友圈。瓦西村党支部书记常延富告诉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得益于山东省农科院农业科技创新工程果树品牌团队首席专家、山东省果树研究所副所长李勃团队的指导,瓦西葡萄已经成为网红产品。而且在亩产量控制到之前一半的情况下,农民亩收入比原来增长至少3倍。

亩产6000斤的葡萄收入1万元,亩产3000斤却能收入3万元

在葡萄没转化成收入之前,种了三十多年地的常延富怎么也想不明白,明明每亩葡萄产量能达到6000斤,甚至更多,为何却非要把产量降到3000斤。而他弄不明白的正是李勃带来的山东省农科院协同创新工程、山东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盐碱地葡萄绿色高效栽培及微咸水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中的“双限避雨栽培”技术。

新技术的双限其一就是对葡萄产量进行限制。“我们经过多年实验发现,单串超过3斤的大葡萄穗容易出现烂果。”李勃说,当夏黑等高档葡萄品种亩产量控制在3000斤左右时,同时采用标准化花果管理技术,进行果穗整形,不滥用激素农药,种植出的葡萄就会外形美观、着色均匀、糖度达到18度以上。

最重要的是,经过改良后,这些品相较好的葡萄每亩地头收购价是普通葡萄的5倍。常延富给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算了笔账,今年严格按照省农科院技术种植的夏黑葡萄每斤地头收购价格是10元,而只一味追求产量的农户,虽然亩产量能达到6000斤以上,但由于颜色不正、糖度一般,每斤葡萄两块钱都不好卖。

避雨栽培的新技术能让每亩葡萄生产成本降低三成以上

新技术中的另一项限制则是对根系的限制。“限根栽培主要是通过挖定植沟,铺设隔离材料,把葡萄根系限制在一定范围内的一种栽培模式。”李勃说,根系集中便于肥水管理和调控,降低了土壤改良成本。同时,由于瓦西村土地属于盐碱地性质,该技术还具有隔盐的作用,并促进葡萄提早上色、上糖。

其实,双限技术只是李勃团队带来的新技术中的一部分。8月14日,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从商河县瓦西村葡萄种植基地看到,不同于其他一些地方的葡萄种植基地,瓦西村的葡萄架子上方都盖了一层塑料薄膜。“这是目前山东主推的避雨栽培技术。”千万不要小瞧这项技术,李勃说,通过避雨栽培可以大幅减少葡萄病害发生,减少配药次数65%以上。

在常延富看来,塑料薄膜的作用还不止于此。他告诉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近几年,当地经常会发生倒春寒和冰雹灾害,这层塑料薄膜在抵御不良气候中发挥了保花保果的重要作用。

打药次数少了,连人工和药费都省了,而且裂果也明显减少了。李勃说,综合算下来,仅避雨栽培一项技术,就可以让农民降低生产成本30%以上,亩增加纯收益5000元以上。

网红“瓦西葡萄”正申请国家地理标志名品

由于口味好、品质高,去年,瓦西葡萄迅速在济南二十多个社区团购平台走红。瓦西葡萄也成为继“瓦西黑皮冬瓜”之后,瓦西村的一张新名片。

李勃告诉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目前,“瓦西葡萄”已经注册商标,并通过绿色认证,正向有关部门申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编辑: 提文凡 作者: 孙杰

阅读 15

免责声明:

1、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信息来源:薛城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薛城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信息来源:薛城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

2、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信息来源:XXX”的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站联系的,本站会及时协助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