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元阳县发挥优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哈尼梯田的“金字”名片带来“金山银山”

发布时间:2021-12-06信息来源:中国农网

元阳,曾经的全国滇西边境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云南省27个深度贫困县之一。全县1234个自然村,总人口45.8万人,其中,乡村人口占总人口的95.1%。

据了解,近年来,全县年均接待游客300万人次,实现年均旅游收入52亿元,被评为云南省级旅游扶贫示范县。

元阳县依托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金字”名片,深入贯彻落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充分挖掘千年哈尼梯田蕴含的致富秘诀,把哈尼梯田遗产保护、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文旅融合发展有机结合起来,走出了一条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共赢的发展路子。

”zhaozh1c106_b.jpg”

  元阳县稻渔丰收场景。龙俊/摄

保护优先——像保护眼睛一样守护好哈尼梯田

红河哈尼梯田有着1300多年历史,是中国山区稻田农耕文明的典范,201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哈尼梯田也是世代居住在这片地方的以哈尼族为代表的各族儿女适应山地生活所创造并一直在发挥作用的活态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农耕文明的独特缩影。

多年来,红河州及元阳县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置,制定出台了哈尼梯田保护管理条例、哈尼梯田保护管理规划等,像保护眼睛一样呵护哈尼梯田,守护好哈尼梯田的绿水青山。

留住梯田农耕美丽乡愁。申遗成功8年来,哈尼梯田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的循环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确保了哈尼梯田永续利用、生生不息。

记者了解到,几年来,元阳县全县植树造林25.6万亩,遗产区植被覆盖率达67%。

元阳县注重哈尼文化传承保护,把传统村落保护、农田水利设施维护纳入遗产区村寨村规民约,修缮保护遗产区传统民居4005幢,恢复推行传统的木刻分水法和“赶沟人”制度,并配齐100余名沟长,先后恢复水田2500余亩。

在传承农耕文明方面,实施了哈尼古歌传承三年行动计划,推出《哈尼古歌》《四季生产调》等一批文化精品。其中《哈尼古歌》在米兰世博会驻场演出。

如今,良好的生态和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加之有世界文化遗产加持,使得哈尼梯田声名远扬。

传承发展——千年哈尼梯田的创富秘诀

元阳县是红河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的核心区,由于特殊的地形和传统的耕作方式,按照单一种植梯田红米,梯田的亩产值很低,只有2000元左右,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一直得不到提高。

自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红河州及元阳县认真审视哈尼梯田保护与开发,利用千年哈尼梯田的资源禀赋,在保护哈尼梯田的前提下对千年哈尼稻作系统进行深入挖掘,结合现代市场发展理念,推广“稻鱼鸭”综合种养模式增加梯田附加值。

即按照哈尼人千年传统农耕智慧,在秧苗下田以后,按照时间节点养鱼、养鸭,使传统农业单一的水稻收益转变为“水稻(红米)+梯田鱼(泥鳅)+梯田鸭(鸭蛋)”的综合收益,实现“一水三用、一田多收”,“稻鱼鸭”模式下,同样是一亩田,产值由单一种植红米提高到8000元以上,示范区亩产值达10174元,辐射带动区亩产值达8095元,元阳县共实施“稻鱼鸭”综合种养模式6万亩,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10953户实现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破解了耕种哈尼梯田不能脱贫增收的历史难题,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探索出生态效益与减贫效益相统一的新路径。

对这一举措,当地群众高兴地说:“以前种田收入低,现在发展‘稻鱼鸭’后收入比以前高了两三倍,守着梯田能致富。”

在推广哈梯田“稻鱼鸭”过程中,注重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以“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形式,培育元阳呼山众创有限公司和元阳县粮食购销公司等本土龙头企业,发展“稻鱼鸭”及梯田红米等产业带动群众增收。

元阳县呼山众创公司通过流转土地付租金、招聘务工付薪金、股份合作付股金、保底收购付底金“四金”模式,与农户形成利益共同体,共带动农户23751户增收,其中建档立卡户5336户。

元阳县积极引导和鼓励群众种植红米,近三年来,公司通过签订合同、免费发放红米种子、订单收购等方式,按保底价每公斤7元的收购价优先收购红谷,引领梯田红米产业发展,实现年销售红米6000万元,受益建档立卡户7000余户,增收2000余万元。

文旅融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在云南省红河州元阳县阿者科村,村民罗美花以前到省外务工。而现在,不再需要远离家乡外出打工,在村里旅游公司上班的她,每月能领到1500元左右工资,过上了有家的地方有工作的生活,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顾家与赚钱“两不误”。

村民高烟苗夫妻俩过去也和罗美花一样,为了补贴家里的生活,需要外出务工。后来返乡创业,办起了“红稻农家”餐馆,如今的日子越过越甜蜜。

村民高公后一家也选择在村里创业,开起了“村上人家”小餐馆。和他们一样,越来越多的村民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创业,他们说,这是实实在在地享受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红利。

阿者科村是世界文化遗产红河哈尼梯田遗产区五个申遗重点村落之一,全村上有森林,下有梯田,水沟穿村而过,是集中反映遗产区森林、梯田、村寨和水系“四素同构”千年哈尼梯田文化的典型村落。

为了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让群众脱贫致富,2018年,元阳县邀请中山大学的专家编制《阿者科计划》,探索让村集体领办合作社、全村参与乡村旅游和村庄保护的新路子。

中山大学将学校拥有的旅游休闲管理等一流学科优势资源转换成脱贫攻坚“点金手”,为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元阳县的传统村落保护,设计了文旅融合发展、农耕技艺传承等融合发展策略,把阿者科村的绿水青山变成了村民脱贫奔小康的金山银山。

“阿者科计划”实行内源式村集体企业主导开发模式,组织村民成立旅游发展公司,公司组织村民整治村庄,经营旅游产业,公司收入归全村所有,村民对公司经营进行监管。

按照“阿者科计划”分红规则,乡村旅游发展所得收入三成归村集体旅游公司,用于公司日常运营,七成归村民。归村民的分红再分四部分执行,即传统民居分红40%、梯田分红30%、居住分红20%、户籍分红10%。

每一个走进阿者科村的人都会惊叹于美丽的民居——蘑菇房,而这一分红规则,实际上是为了鼓励村民保护蘑菇房传统民居、保护梯田景观,传承梯田农耕文化。

通过全民参与的内源式村集体主导开发模式,实现了稳定的利益联结,有效调动村民参与旅游的积极性和保护传统村落、哈尼梯田文化意识,解决了哈尼梯田保护与发展的难题。

目前,村里有4户家庭开办农家乐餐馆、两户经营乡村小客栈,有4家开小卖部,村里还开设了一系列主题性体验活动,主要包括农事体验、织染布艺体验、野菜采摘、哈尼家访等活动。

自2019年2月实施“阿者科计划”以来,村民共参与分红4次,户均分红得到7240元。

阿者科村的村民们,在乡村振兴路上,正越来越自信地和自然和谐发展。

“元阳县在哈尼梯田保护与开发过程中,始终坚持保护优先,把世界文化遗产哈尼梯田保护利用与脱贫攻坚、产业发展、品牌打造相结合,实现脱贫攻坚和哈尼梯田保护‘双推进’,走出了一条符合元阳山区特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新路子。”元阳县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作者:耿兴敏


阅读 58

免责声明:

1、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信息来源:薛城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薛城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信息来源:薛城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

2、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信息来源:XXX”的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站联系的,本站会及时协助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