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整荣光再出发——广东省潮州市打造“潮州老农”品牌推动乡村人才振兴
发布时间:2021-10-22信息来源:中国农网
10月,岭南大地热气未消,在一个阳光充足的下午,记者一行见到了87岁的陈绵德。陈老伯是土生土长的潮州市潮安区东凤镇黄厝尾村人,初次见面,一口潮汕话让人一时发觉不出他身上的故事,倒是纯色短衫整洁如新、满头白发一丝不乱令人印象深刻。
“我八十年代出去当兵就听外地人说起过他们的事情,现在当事人只剩下6、7位了”,若不是黄厝尾村村委书记陈雄强在一旁“翻译”,很难想象村里以陈绵德为代表的几位老人竟曾在新中国农业发展史上留下过光辉的一笔。
上世纪50至70年代,潮州市潮安县、饶平县及周边汕头、揭阳等地,曾有超过20000名农业技术能手到全国各地进行农技培训、指导农业生产,他们的足迹遍布广东省内近百个市、县、农场和云、贵、川、湘、鄂、赣、闽、皖、浙等13个省份,由此获得一个共同的称呼——“潮州老农”。
重整荣光再出发,近年来潮州市委、市政府重新挖掘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持续加强潮汕传统农耕文化保护传承,通过推出“潮州老农”乡村人才振兴品牌,弘扬“老潮农”工匠精神优良传统,激发“小潮农”振兴乡村奋斗热情,催生出农业农村发展新的内生动力。
精耕细作有传统
“潮安县东凤公社黄厝尾大队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成绩优异,特此嘉奖,此令。”走进黄厝尾村村委会会议室,一项国务院嘉奖令高悬于荣誉墙正中,引人注目。
据陈健雄介绍,潮州的耕作技术曾长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通过推广深耕细作、增肥改土、疏播育秧、小科密植、除虫防病等先进技术,发展大面积一年三熟制和各种水旱作物轮作制,以及多种套种形式,各项作物产量逐年提高,成为韩江平原水稻、甘蔗、黄麻的高产区之一。1955年12月,潮安县更是成为全国第一个双季水稻千斤丰产县,受国务院嘉奖。
值此背景,全国各地都争相聘请“潮州老农”到当地指导农业生产。1962年,28岁的陈绵德也成为其中一员——要成为一名“潮州老农”并非易事,除了要有耕种真功夫,还要硬桥硬马身体好、人品人缘耐考验,经生产队、乡大队、公社层层推荐,最后由县政府批准才能获得资格。“安徽六安、阳江阳春、广州花都……”讲到激动处,老人拿起纸笔写下自己足迹所到之处。
“早造插秧是6乘以5,插9丛,晚造比较疏一点,插7丛,规格不能轻易变,这样才能高产”,谈起配合六安当地公社进行农业生产的经历,陈绵德打开了“话匣子”,驻社仅一年,当地示范田便从每亩单产收割200余斤,增加至每亩收割500余斤。
事实上,“潮州老农”精耕细作的农业“工匠精神”古已有之。潮汕地区人多地少、地块细碎,迫使当地农民养成了“耕田如绣花”的作风。以去除杂草为例,潮汕农民发明的“勾草”法,即两膝跪在秧苗边的田土里,从田头开始爬行,伸长腰身用手把周边秧苗下的田土挠破,使杂草脱离泥土,是机械普及前高效的除草方法。“读书畏考,作田畏勾草”,便是潮汕农民不畏辛劳、精益求精的写照。
“在世的老人已经不多了,迫切需要把老农们身上精细的耕作观念、科学的农耕技术、富有成效的实践经验和潮州优秀的传统农耕文化保护下来,发扬光大。”离开黄厝尾村,陈建雄嘱托道。
青年接棒谱新篇
“‘潮州老农’是一个光荣的称呼,他们是潮汕农耕文化的代表者,更是粮食安全的守护者。他们的精神不仅有巨大的历史价值,更有乡村振兴的时代价值。”潮州市委副书记崔建军表示,潮州市委、市政府将认真挖掘“潮州老农”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讲好“潮州老农”故事、打造“潮州老农”品牌,为“老农带新农”激发乡村人才振兴内生动力做出更大的贡献。
2021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前夕,潮州市举办了“庆丰收感党恩”——“潮州老农”话丰收暨首届“小潮农”直播节活动。活动当天,“潮州老农”荣誉称号授予仪式、“潮州老农”和“小潮农”对话、潮州青年助农丰收直播战略合作签订仪式、乡村振兴青年先锋交流座谈会等依次举行,为新一代潮州农人接过“老农”衣钵搭建了平台。
“新时代的青年要保持良好心态,脚踏实地工作,练就过硬本领,做农村产业发展的主力军”,86岁高龄的“潮州老农”代表陈序怀在活动中精神矍铄、笑容满面地分享他从农务农的荣光。精勤农民成就精细农业,如今,“潮州老农”不仅成为一代历史印记,更成为潮州乡村人才振兴的榜样。
“95后”的潮州市俊邦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俊正是一名返乡创业的“小潮农”代表。当下,“互联网+农业”等跨界新业态加速发展,让他看到了新时代农人的机遇和责任。2020年以来,他的公司开展茶叶种植、管理技术培训30余场次,建立线上、线下扶贫渠道和直播平台,探索多元化销售模式,帮扶带动88户贫困户年均增收约8000元。
“我们肯定能接好前辈们手中的接力棒!”谈及传承“潮州老农”精神,李俊感慨道,“精耕细作的工匠精神是‘潮州老农’传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我们既要做‘潮州老农’优良传统的继承者,更要做新时代‘潮州老农’口碑的开拓者。”
新老结合促振兴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才。“现在的年轻人吃不了那个苦,种田的越来越少了”,采访中,多位老农发出这样的感叹。保障粮食安全、推进乡村振兴,如何破解人才流失、年龄断层的瓶颈制约?
潮州市给出的答案是“求变”——既要保护传承好老农们精耕细作的农业工匠精神,也要发挥青年们现代化的农业发展理念。“现在的条件好了,件件事机械化,青年人掌握新的理念和技术,结合老一辈人种田的精神和经验,会推动农业发展更上一层楼。”潮州市委副秘书长刘义存表示。
近年来,一种可喜的现象正在潮州农村发生,很多“小潮农”回到农村扎根兴业,通过科学规划、智能管理、规模生产,为农业农村发展注入一股新的动力。
“潮州农民人均耕地少,纯靠种地挣不了多少钱。我们通过把细碎化的土地集约起来,推进了土地流转的快速发展和农业的规模化生产,实现更好的经济效益,让农民得到实惠。”潮安区江东镇洋光村玉瑶蔬菜示范基地负责人林思键说,基地通过对流转土地进行科学规划与管理,实现土地好耕易种的同时,还打造“地里能生产、陇上可观赏”的休闲观光点,把城市居民吸引到农村来消费。基地还为村民搭建销售自家农副产品的共享集市,打通了农业农村“稳产、保供、促销售”的微循环。
“与老农们同场竞技,‘小潮农’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刚刚有一个闪亮的登场。我们要一起把这篇文章写精彩,把‘潮州老农’这个品牌打造好,让它真正成为推动潮州乡村振兴进程中一个响当当的人才品牌。”崔建军说。
目前,潮州市一系列乡村人才振兴工作品牌正在逐步擦亮:推进“领头雁”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计划、成立“青春网络达人团队”、打造农村青年“金融超市”、实施“展翅计划”和“圆梦计划”……接下来,潮州全市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将进一步在广大农村青年中弘扬“潮州老农”精神,通过强化组织动员、拓宽工作平台等手段,推动“小潮农”积极投身乡村振兴主阵地。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曹成毅 见习记者 赵炜
免责声明:
1、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信息来源:薛城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薛城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信息来源:薛城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
2、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信息来源:XXX”的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站联系的,本站会及时协助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