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文超的致富“菇”事

发布时间:2021-01-19信息来源:中国农网

“你看,新建的7个大棚内,电路、台架、喷淋等设施一应俱全,有了这样的‘新房子’,让俺的‘香菇宝宝’享受到了‘拎包入住’的待遇,美哩很!”1月17日,河南省社旗县唐庄乡官营村文超家庭农场的20余座香菇种植大棚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十多位村民有说有笑,或采摘新鲜香菇,或填充香菇袋料,正干得热火冲天;农场主贺文超脸上笑成了一朵花,写满自信,“俺一定要带领大家伙儿甩开膀子加油干,让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开鲜花、结硕果。”

去年10月,社旗县委宣传部驻官营村工作队帮助文超家庭农场申请到了15万元的扶持项目,在农场周边新流转6亩土地,拟建10座香菇大棚扩大生产。可到了11月大棚开建时,满心欢喜的贺文超却犯了难:光建大棚,但棚内菌床等设施都还得自己筹钱添置,这相当于买了套毛坯房,不装修、没家具,还是住不成……

“农场以前的十多个棚都是靠滚动发展逐步扩大的,流转土地每年每亩一千块,新棚上菌料至少又得四五万袋,没钱?咋整?”看到贺文超的难处,工作队主动出击,通过和有关部门沟通协商后,在政策允许的前提下,将原来拟建的10个“空”棚的计划变更为7个“实”棚,抽出的资金用于完善棚内设施;一个月后,设施齐全的新大棚建好了,贺文超的后顾之忧解决了,信心和劲头更足了。“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过罢年新香菇菌棒就能直接进棚。”

早些年,贺文超却没有这样的劲头儿。因家有三个学生,父母又年迈多病,处处都需要钱,家庭生活捉襟见肘。按照政策,2014年,他家被确定为贫困户。为了改变贫穷面貌,更因为“头上扣顶贫困帽子嫌丢人”,他选择了远走他乡打工挣钱,可几年下来家里没照顾上不说,也没有攒下几个子儿,日子依然紧巴巴。

“光打工挣死钱也不是个办法,我要自己当老板挣活钱!”2017年,思量再三的他结束了漂泊的务工生活,带着从外地“偷艺”学来的香菇种植技术回乡创业,横下一条心开始发展香菇种植。

任何事要想干成,都不会一帆风顺,贺文超的香菇事业也曾遇到过磕磕绊绊。创业之初,他的三座香菇大棚就曾两次被暴风雨摧毁,损失惨重。然而,他并没有被吓到,“开弓没有回头箭,棚毁了,我再建!”在村里和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他向亲朋好友借钱,利用扶贫小额贷款,索性将大棚搬到了村头地里,建起了简易铁皮房,抱着铺盖扎下跟,没多久就又恢复了生产;第二年,香菇大棚扩展到7个……

就这样,短短三四年间,他坚持边生产边发展,所有盈利基本上都用来扩大产业规模,愣是从一开始的四五棚,扩大到近二十棚,并注册成立了文超香菇家庭农场,所产香菇除稳定销往社旗城乡大小超市外,部分通过烘干后还经固定客商卖到了专业香菇市场。随着收入越来越高,小日子开始慢慢滋润起来,他家也从村里排的上的贫困户,变成了稳定脱贫的创业先锋和致富标兵。

“俺都是跟着文超沾了光。”随着农场规模的逐渐扩大,用工需求越来越大,逐渐富起来的贺文超把目光瞄准了村里的贫困群众,只要是能干得动活儿的,不分男女老少,他都尽可能把挣钱岗位留给困难群体。目前,农场日均用工10多人,大都是村里的困难户。经常在农场干活的60多岁的脱贫户徐兰华风趣地说,“多亏了文超,让俺这土围脖子的老太婆也有了稳定收入,光荣脱了贫。”

“7座新菇棚建成了,用工量肯定会更多,以后大家伙儿有活儿一起干,有钱一块儿赚!”冬日午后,暖阳和煦,棚前的空地上,贺文超和乡亲们一起分拣、装箱……拌料、装袋……在贺文超心里,他真心想和村里的老少爷儿们一起讲“菇事”、发“菇财”,共同致富奔小康。

农场里,雪白的大棚闪着银光,香菇菌袋摆成了小山,爽朗的笑声久久飘荡,致富的希望正在升腾。


阅读 36

免责声明:

1、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信息来源:薛城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薛城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信息来源:薛城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

2、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信息来源:XXX”的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站联系的,本站会及时协助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