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活水”润八桂——广西创新金融支农模式纪实

发布时间:2021-01-14信息来源:中国农网

南中有八桂,繁华无四时。冬日的广西,农业生产的脚步不曾停歇,火龙果田的“灯海”宛若群星,甘蔗榨糖厂里忙碌异常,冬季瓜菜生产也进入关键阶段……这繁忙的背后,是农村金融“活水”的滋润与浇灌,是广西升级推广“田东模式”结出的累累硕果。

早在200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田东县成为全国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县,走出转型升级新路子。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加大扶贫资金整合力度。要做好金融扶贫这篇文章,加快农村金融改革创新步伐。

广西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指示精神,全面升级推广“田东模式”,深入探索农村金融改革新举措,强化金融支持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五年来,全区金融机构累计投放金融精准扶贫贷款3245亿元;2015年至2019年涉农贷款年平均增速9.87%;2020年累计为24602户小微企业新发放贷款1493亿元……

数字的背后是成绩,更是扎实工作。广西农村金融改革如何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等“卡脖子”难题?如何满足中小企业和农民朋友的资金需求?近日,记者深入“十万大山”腹地,详细了解广西近年来农村金融改革的新举措、新突破。

金融回归本源,打破支农支小融资“瓶颈”

今年42岁的黄庭兴2015年牵头成立田东县兴润果蔬农民专业合作社,带领乡亲们种菜致富。这几年每每关键时刻,都是“田东模式”帮了忙,不仅合作社获得银行贷款130万元,他个人也凭借党员身份获得“红色创贷”40万元。

“合作社133户社员中有贫困户38户,他们都能获得广西农信社扶贫小额信贷支持。”黄庭兴说。在金融“活水”的灌溉下,合作社辐射带动秋冬菜种植2500亩,全村仅番茄秋冬菜产值就达6000万元,合作社每年解决就业2000多人次,发放工资50多万元。

金融的本源是支持实体经济。升级推广的“田东模式”让更多主体得以更加便捷地享受金融扶持。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鹿心社在推介广西时也将“田东模式”作为广西改革的名片。

近几年,广西先后出台了《关于扩大农业农村有效投资加快补上“三农”领域突出短板的实施意见》《广西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支持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加快向县域下沉机构网点八条措施》《关于自治区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建设主体有关问题的函》等政策文件,搭建起升级版“田东模式”、促进金融精准支农的“四梁八柱”。

“广西通过升级推广‘田东模式’,花大力气解决在支农支小中存在的融资难、融资贵等‘卡脖子’问题,构建具有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金融体系,探索出一条具有广西特色的新路。”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副局长樊新鸿说,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众多小微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因得到“田东模式”的扶持而渡过难关。

财政金融联动——由财政贴息,银行发放复工贷、稳企贷等贴息贷款,为企业纾困解难。全区银行机构累计为1.17万家企业发放财政贴息贷款344.64亿元,加权平均利率3.64%,降低企业利息成本6.89亿元。其中,投向中小微企业10755户311.25亿元,占比90.31%;投向民营企业9635户273.56亿元,占比79.37%。

担保体系搭台——构建以广西再担保公司为核心与龙头、各市小微企业融资担保公司为基础与骨干的全区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截至2020年12月18日,广西再担保在保户数6718户、余额240.07亿元。其中,广西农信社在保户数1568户、余额44.65亿元,同比增长约140.2%,平均担保费率从2019年的1.37%降至1.05%,带动银行平均贷款利率降至4.73%、企业综合融资成本降至5.78%。

银行企业对接——完善升级广西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建立限时对接制度,全区企业特别是民营和小微企业可随时在线上发布融资需求。截至2020年8月20日,有82家金融机构入驻平台、发布金融产品205项,注册企业27536家、发布融资需求1403亿元,其中18922家企业通过平台获得授信513亿元。

小微企业和涉农主体缺少抵押物怎么办?这也是广西侨光电线电缆有限公司遇到的难题,受益建行南宁高新支行的“银税直连——云税贷”业务,企业顺利获得信用贷款100万元。公司财务经理陆玲玲说:“‘云税贷’不需抵押物,只要企业诚信经营缴税记录良好,就可网上申请,贷款几分钟就能批下来,真是‘秒批’。”

通过升级推广“田东模式”,广西创造了良好的营商环境。自治区2020年还出台《广西优化营商环境获得信贷专项实施方案》,积极推动各市设立民营小微企业首贷续贷服务中心。

据统计,2015年-2019年广西各项涉农贷款每年增量基本高于上年同期。2020年累计为24602户小微企业新发放贷款1493亿元,其中首贷户数和金额占比分别为21.58%和16.88%,首贷比例大幅提升,普惠型小微企业抵押贷款的办理时间压缩到3.32个工作日。

普惠金融创新,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2020年11月20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代主席蓝天立主持会议,研究批准融水苗族自治县等8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脱贫摘帽。至此,广西54个贫困县全部退出贫困县序列,实现45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员脱贫、5000个贫困村出列。美丽壮乡,一朝脱贫跨千年!

胜利的背后,金融“活水”的浇灌作用巨大,与“田东模式”的升级推广密不可分。截至2020年一季度末,广西累计投放支农、扶贫、支小再贷款443亿元,金融精准扶贫贷款3244.57亿元。新增扶贫小额信贷23.6万户105.25亿元,新增贷款量全国第一。

为了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近年来,农村普惠金融的“田东模式”在实践中不断升级推广、开花结果,以金融服务“均等化”为目标,以“农金村办”为核心,构建起农村金融组织、信用、支付结算、保证保险、抵押担保、村级服务“六大体系”,“农民贷款难、银行放贷难、农村支付结算难”等难题被一一化解。

在广西,通过支持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加快向县域下沉机构网点、完善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点功能、推进移动支付下沉县乡、推动农户信用信息系统优化升级等,农村金融服务网络不断完善,让老百姓感受到“银行就在身边”。

近两年,广西银行保险机构下沉到县域62家。截至2020年6月底,农村地区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点达到3.25万个,县域及农村地区移动支付用户数3061万人,其中广西云闪付App县域注册用户541万人,跻身全国前十。2020年上半年,广西县域及农村地区移动支付交易笔数、金额分别为2.96亿笔、10748亿元。

行走在八桂大地,所到之处老乡们纷纷反映,如今在村里贷款并不难:有需要找广西农信社“三农金融服务室”,就在大伙儿身边;没有抵押不用怕,通过个人信用积分审批很迅速;不便跑路不用愁,有专人上门办理,还可以手机操作很方便,最快上午申请下午就能贷到款……

满足农民群众贷款需求,信用体系建设最为重要。广西壮族自治区副主席秦如培到田东调研农村金融改革时专门提出,政府公共服务平台和地方金融机构要进一步加大力度,适当提高村民授信额度,探索开发推广农村产权抵押贷款,拓宽村民授信获得方式。

早在2014年,田东就成为全国首个“信用县”、首个基础金融服务覆盖全部村屯的县。随后几年,广西不断加大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力度,优化“三农金融服务室”服务功能,打造集基础服务、金融服务、信息服务于一体的高效服务机构,为“农金村办”打下基础。

通过开展农村信用“四级联创”“三农金融服务室”创建工作,截至2020年9月底,全区所有县区均已建立农户信用信息系统,建立农户信用档案885万户,入库率超过88%;创建信用县(区)5个、信用乡(镇)656个、信用村7896个、“三农金融服务室”13422个,评定信用农户595万户。

脱贫攻坚依托产业扶贫,乡村振兴更要靠产业兴旺。广西坚持把发展产业作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根本之策,注重将金融扶持嵌入到产业链各个环节中。

“广西农信社发放了全区银行业99%以上的扶贫小额贷款、60%以上的扶贫龙头企业贷款。”广西农信社理事长罗军介绍,为了支持产业发展,农信社推出了“金香蕉”“金芒果”“猪保通”“香牛贷”等特色农业信贷产品,以及专门针对扶贫对象的“致富贷”。该社以扶贫小额信贷为抓手,2016年以来,已累计向63万户贫困户发放了371亿元扶贫小额信贷,有力带动55万户贫困户242万贫困人口顺利脱贫。新增扶贫小额信贷占全区金融机构新增额的99.2%,小额扶贫贷款长期在全国保持第一。

作为我国最大的糖料蔗和食糖生产基地,广西近30年间蔗糖产量始终名列全国第一。自治区糖业发展办公室主任李文纲介绍,全区有73个县(市区)种甘蔗,涉蔗农民超2000万人,产业工人10多万人。“种蔗是很多农民的主要收入,糖业是他们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

为推动金融服务糖业全产业链发展,帮蔗农脱贫致富,自治区每年安排再贷款、再贴现各50亿元,引导糖业“种、收、深加工”全产业链、存货质押等业务。截至2020年8月底,广西糖业全产业链总融资余额达683.25亿元。

为帮蔗农及时兑现蔗款、缓解制糖企业资金压力,龙州县在广西首创“金税甜蜜贷”,巧用税收杠杆创新金融产品,实现“四方共赢”,即政府稳住税收、银行信贷业务增加、制糖企业解决资金问题、蔗农及时得到蔗款。截至2020年10月,共发放贷款15026笔、金额5.67亿元。

除了融资,保险可以对产业健康发展起到重要保障作用。“按照‘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市场运作、农民自愿’原则,我们紧抓机遇推进甘蔗政策性保险发展,提升甘蔗种植抗风险能力,增强蔗农种植积极性。”龙州县委书记秦昆说,2019年该县甘蔗承保47.62万亩,超过种植面积的90%。

目前,广西政策性农险及地方特色险种达到44个,比2016年增加29个。2019年全区农险提供风险保障近1500亿元,同比增长18%。

深化金融改革,求解农村社会治理新问题

随着全区整体脱贫,广西儿女也和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的门槛。新的时代面临新问题,这时摆在自治区党委、政府面前一个重要课题就是,脱贫后如何创新社会治理,在广大农村地区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巴马的答案是统筹金融改革和社会治理,将农村信用体系引入到社会治理中,实现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新模式。”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副县长陈彬说,2017年以来,巴马综合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指标,建立“五位一体”农村信用体系,探索贫困地区乡村善治和高质量发展之路。

3层小楼的民宿、10间整洁的客房、绿植成荫的院落……任谁也不敢相信这曾经是一个贫困户的家。巴马县那桃乡平林村敢烟屯村民邓红云曾是贫困户,靠着信用评级得到贷款支持,发展民宿旅游脱了贫。他指着自家门口挂着的“信用户(5A)”牌子说:“游客看到这块小牌牌,都愿意来我家住,一年收入接近10万元。”

3年前,巴马开始借鉴“田东模式”经验,引导农户和农业经营主体用好信用记录、积累信用财富,弘扬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的风尚,将积极向上的经济生态指标、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指标、优秀自信的文化生态指标、团结和谐的社会生态指标、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态指标分门别类,设置成26大类360多个具有操作性的指标分值。

“获得分值越多,信用等级越高,贷款越容易金额也越多,出去打工企业都会优先聘用。”陈彬说,平林村有290多户村民靠信用贷款发展养蚕、龙骨花等产业,去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近万元。

巴马目前已完成57773户农户信用信息档案采集、电子化管理和信用评级工作,达到信用户标准的有47727户,信用户率达到82.6%,其中5A级4406户、4A级4111户、3A级6311户、2A级16881户、1A级16018户。

同时,全面完善体系建设和评级结果运用,制定激励和惩戒办法,通过信用体系评级赋值,让精神与物质、道德与经济、人品与产品“联姻”,把金融支持、产业奖补、评优评先与信用积分挂钩。如信用户在产业发展上给予更多支持;村“两委”后备干部、入党积极分子、公益性岗位参考信用分数选人等。

此外,巴马还将信用管理写入村规民约,指导村、社区成立信用议事会,在农村信用诚信建设引导下,村民纷纷摒弃陈规陋习,红色文化、长寿文化、民俗文化、生态文化等优秀文化广泛传播。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创新了社会治理,黄赌毒现象、上访案件、恶性治安及犯罪案件数量明显下降,全县群众安全感满意度从2017年的89.93%上升到2019年的98.04%,农民素质和信用意识明显提升,干部群众“言必信、行必果”成为招商引资的金字招牌,涌现出中国好人、区市优秀志愿者、广西十大孝心人物等先进典型近300名。

同时,金融系统还直接派党员干部参与乡村治理。2020年3月,广西农信社启动“万名农信先锋进万村”工程,选派农合机构党员骨干主动下沉到村屯、社区担任金融服务专员,在党建共建、服务乡村振兴、化解金融风险、普及金融知识、信用工程建设、乡村治理等方面发挥作用,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截至目前,已派驻金融专员4958名,覆盖15036个行政村(社区)。建成完善了自治区-市-县-乡-村五级全覆盖的农村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在农村地区布设营业网点1970个,金融便民点13439个,放置各类自助服务设备8567台。

从打破支农滞销瓶颈到农业产业发展,再到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记者在采访中感受到,广西金融机构在提升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水平的实践中,有一条脉络分外清晰,即金融服务的创新,始终跟随农业生产业态和农民生活方式的发展变化进行调整和完善。积跬步而至千里,聚细沙而成高塔。相信不久的将来,一个真正融入乡村、服务乡村的金融体系,必将在乡村振兴之路上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阅读 42

免责声明:

1、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信息来源:薛城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薛城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信息来源:薛城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

2、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信息来源:XXX”的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站联系的,本站会及时协助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