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势勃发唱“欢歌”——贵州省六盘水市生态畜牧业发展纪实

发布时间:2020-12-15信息来源:中国农网

鸡鸭猪牛健康长,农村处处新气象。初冬时节,走进贵州省六盘水市大大小小养殖场,处处牛羊肥,猪儿壮,鸡鸭成群六畜旺,一幅“畜”势勃发的新景象。

畜牧业是农业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承农启工的中轴产业。六盘水高原气候特点突出,年降水量1200-1500毫米,有利于牧草生长及牛羊的繁衍生息。近年来,我市按照“提生猪、增牛羊、扩家禽、养特色”的发展思路,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抓手,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实现了规模化、品牌化、生态化发展。


规模化养殖增量

在位于水城县董地街道中坝村的“温氏养猪”养殖小区,一排排现代化养殖厂房,给人干净整洁之感。“要进入养殖场内需要层层检测、隔离、消毒,至少需要隔离居住两天后才能进入猪舍,因此只能通过智能化显示屏查看生猪的长势。”基地有关负责人介绍,小区现存栏能繁母猪8005头,建成年出栏3000头的养殖圈舍68栋,已累计投苗5.6万头。

2018年,首批温氏养猪项目350头猪苗在董地街道中坝村的一体化养殖小区示范点顺利投放,当年便给当地带来颇为丰硕的成果:142户村民领到198800元的分红,户均1400元。

“我家3口人,2013年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温氏养猪项目进驻中坝村,发展产业助推脱贫,让我们贫困户都领到了分红,现在,我不再是贫困户了。”村民余伟高兴地说。

自此,广东温氏集团生猪养殖一体化项目计划在水城县25个乡(镇、街道)新建150栋年可出栏3000头的养殖圈舍,现已启动68个。建成投产后,年出栏商品猪可达45万头。

来到六枝特区岩脚镇草原村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凉都褐牛基地,“哞哞”的牛叫声响彻整个养殖场,上千头西门塔尔牛、凉都褐牛被分类圈养在标准的牛栏里,牛儿正悠闲地吃着饲料。

这个总养殖规模达3000头的养牛基地,采取“合作社+村集体+农户”模式,利益链接岩脚镇、新华镇11个村的贫困户共1503户,共发放农民工工资913.2万元,分红资金共计332.37万元,支付土地流转费1353.6万元。

今年5月,正式开工建设的贵州韩伟蛋业有限公司盘州市蛋鸡养殖场,属于东西部扶贫协作项目,位于海拔1650米的盘州市羊场乡徐寨村组山头上,项目规划240万羽,一期存栏120万羽。目前已经部分建成生产,存栏蛋鸡30万羽。全部建成后,将是全球同纬度地区规模最大的蛋鸡养殖基地。

随着温氏、大北农、韩伟蛋业、凉都褐牛等大型养殖项目的有序推进,六盘水养殖业正从传统散养型向规模化、标准化、规范化转变,全市各种规模化养殖场呈逐渐增加趋势。

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国家级畜禽标准化示范场8个,省级畜禽标准化示范场23个;现有规模养殖场4177个;共有畜牧类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50家,其中省级有11家;有涉牧农民专业合作社638个。


品牌化打造提质

在六枝月亮河乡弯弯似月的岩石下,悠悠西去的月亮河唱着欢快的歌,鸭子成群,顺着河水欢乐地追逐嬉戏。在补雨村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前来购买鸭蛋的人一拔接着一拔。

“蛋鸭主要放牧于月亮河河滩上,以天然水草、河螺、蚌蛤、鱼虾等为食,鸭蛋蛋壳呈青色,外观圆润光滑,营养丰富,味道鲜美,老少皆宜。”合作社负责人郭荣文说,月亮河绿壳鸭蛋被评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在市场上非常走俏,引领全乡1400余名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尝到“甜头”的中寨乡木则村村民刘开民激动说,跨乡入股,他抓到了月亮河乡的“金鸭子”,找到了致富门路的金钥匙。

来到盘州的杨老奶食品有限公司,一进入厂房,一支支状如琵琶的火腿悬挂在空中,盘县火腿特有的鲜香味扑鼻而来。这家公司年产盘县火腿35000条,并配套生产腊肉、香肠、血豆腐等系列产品。

公司生产的火腿采用乌金猪和盘州本地土猪后腿为原料,采用传统工艺与西班牙低温发酵相结合,生产出一只只品质上乘的火腿,其颜色鲜亮、肉质滋嫩,香味浓郁、咸香可口,深得市场青睐,产品供不应求,还示范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生猪养殖,助推280户农户增收致富。

盘县火腿,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是与浙江金华火腿、云南宣威火腿齐名的三大名腿之一。

近年来,六盘水以火腿龙头企业为依托,积极搭建集生猪养殖、生猪屠宰、火腿加工和销售于一体的盘县火腿全产业链。已确定22家为盘县火腿无公害腿源生产场;共有规模化火腿生产企业11家,年生产火腿6000吨。同时,配套建设年屠宰能力100万头的屠宰厂1个,建设年加工火腿30万支的加工厂1座。

品牌化发展,提升了扶贫产业效益,确保群众持续增收。目前,全市共有100个畜产品获得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63个畜产品获得无公害农产品产品认证,“月亮河鸭蛋”“乌蒙凤鸡”“水城黑山羊”和“盘县火腿”4个畜产品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六枝特区二表哥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生猪获得有机产品认证。


生态化建设添绿

沿着六威高速,前往钟山区大湾镇幸福村大石头种养殖基地,扑面而来的青草香沁人心脾,一排排牛棚整齐排列,宽敞明亮。牛棚里,工人们正在忙着配备料草。

“传统养殖业污染大,自2016年成立大石头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以来,我们坚持遵循自繁自育原则,走一条‘青贮玉米—酿酒—酒糟—饲养能繁母牛、育肥牛—牛粪养蚯蚓—蚯蚓喂鸡’的循环产业发展模式,有效促进合作社发展产业链条的完善,构造生态农业工程结构,延伸农业产业链,推进农产品‘废物’的‘吃干榨尽’,最大化综合利用生产废弃物。”合作社负责人谢正勋说,现已建成标准化养殖圈舍2栋,养殖西门塔尔牛和本地小黄牛总共300余头,种植皇竹草和青贮玉米1700余亩,带动了周边的110户贫困户,400多人脱贫。

在钟山区青林乡,绿油油的皇竹草铺满了田间地头,收割下来的皇竹草被送往海发养羊基地,鲜嫩多汁的青草将羊儿养得毛色油光水滑,膘肥体壮。

发展皇竹草种植,不仅打破了青林乡因石漠化严重缺乏土地发展的窘境,也为青林乡发展以养牛、养羊为主的草食畜牧业提供了饲草保证。

今年,由贵州凉都搏新牧业有限公司承建的牛羊屠宰厂在海发村开工建设,投用后两条自动化流水作业宰杀生产线,将达到年屠宰加工牛1.1万头、羊15.5万只,逐步形成畜牧业一体化的产业链发展模式,助力青林乡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在畜牧产业发展中,我市大力推广生态健康养殖模式,按照农牧结合、种养平衡的原则,坚持源头减量、过程控制与末端利用的治理路径抓好畜禽粪污综合利用,大型规模养殖场粪污设施配套率达100%,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9%以上。

田畴织锦绣,沃野好风光。如今,一个个承载着希望与幸福的“绿色梦想”在田野延伸,一个个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项目开花结果,六盘水畜牧业正牧歌嘹亮,“畜”势迸发!


阅读 8

免责声明:

1、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信息来源:薛城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薛城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信息来源:薛城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

2、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信息来源:XXX”的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站联系的,本站会及时协助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