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产业”带来“稳稳的幸福” ——河南洛阳烟草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纪实

发布时间:2020-11-05信息来源:中国农网

金秋十月,行走乡间处处可见层林尽染、金黄遍地的丰收景象。在全国重点烟区河南洛阳,烟农们也迎来了金灿灿的收获——采收、烘烤、分选,将精心侍弄的一捆捆烟叶送进烟站卖出好价钱,虽忙碌但满是收获的喜悦。

””

看着自家的烟叶,丰收的喜悦洋溢在脸上

一片金叶子,架起致富桥。在洛阳,烟草这一金色产业早已成为助农脱贫增收的支柱产业。近年来,洛阳市烟草专卖局(公司)充分发挥行业优势,大力支农惠农促农增收,同时围绕破解“总量不稳、成熟过晚、品质不优”难题,坚持科技引领促进转型升级,提升种植水平,改革烟叶流通方式,创新探索烟区产业综合体,推动烟草产业向绿色、高质量发展,让烟农轻松种烟稳稳致富,实现老百姓愿意种、工业抢着要,走出了一条“农业增效、烟农增收、生态增值”的助力乡村振兴共赢之路。

当年种上当年脱贫 一片金叶子带来“稳稳的幸福”

10月20日,洛阳市洛宁县故县镇岭南村村民马国华把四百多公斤烟叶送到烟站,卖了一万多块钱,聊起收入,脸上掩不住的笑意。47岁的马国华几年前还是贫困户,靠种烟很快摘掉了贫困帽。马国华告诉记者,岭南村几乎家家种烟,他家种的不算多,十几亩烟田一年也能收入七八万元。“比种玉米强多了,种50亩玉米不如种10亩烟。现在甭管好的孬的,家家基本都买了车。”他笑着说,去年他还给儿子在县城买了房。

记者在烟站还见到了一位“90”后烟农——25岁的小伙子雷克,他母亲去世早,父亲又瘫痪在床,雷克就是靠种8亩烟田撑起了一个家。他告诉记者,种一亩烟有600元补贴,烤房是烟草公司免费给建,肥料也有补贴,自己主要出个工,一亩烟田成本不到1500元,能收入四五千元。忙也就是采收时三个月,这样既能在家门口挣钱又能照顾父亲。雷克觉得,同龄的小伙伴出去打工到头来也剩不下多少钱,不如他在家里种烟。从以前只能顾个吃喝,到现在一年也能存下两万元,家里日子眼见着好起来,以后的日子也有奔头。

“七山二塬一分川”的洛宁县,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也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近年来,洛宁县持续拓展金果、金鸡、金牛、金叶、金融“五金扶贫”模式,引导帮助群众种上“摇钱树”,鼓起“钱袋子”。在洛宁县县长周东珂看来,这“五金”扶贫中,烟叶是最快捷、最有效的脱贫方式。当年种上,当年就能脱贫。

”” 

大地写诗行,烟田美如画。图为覆膜后的烟田

“洛阳很多地方土地贫瘠,十年九旱,种其他的作物收成不好,而烟叶耐旱、抗灾抗风险能力强,小旱可以丰收,大旱可以半收,是脱贫致富短平快的产业。”洛阳市烟草专卖局(公司)总农艺师叶红朝介绍说,种烟收入稳定,销路不愁,由国家定价、烟草公司收购,价格提前明确,每年收入有保障。从育苗到收购结束六七个月就能见到效益,是深山区带动农户脱贫非常好的产业。

记者了解到,作为河南第二大烟叶产区,洛阳全市8个种烟县、499个种烟村,年产值5-6亿元,5400多户种烟农户每户平均年收入9万多元。

近年来,洛阳市烟草行业真金白银投入大力补贴惠农,促进烟农增收,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2020年烟叶生产投入补贴8000万元,基础设施补贴资金2000万元。截至今年11月,全市购置烟用农机具、建育苗大棚、烤房、机耕路等投入基础设施项目补贴资金近11亿元,促进烟区提升生产效率,保障烟农轻松种烟。

种烟“老把式”真服气 绿色革命引领产业转型升级

洛阳市种烟历史悠久,当地烟农很多都是种烟多年、经验丰富的“老把式”,但提起这几年烟草部门推广的种植新技术,都纷纷竖起大拇指。

“今年气候不太行,前面涝、后面旱,但最后烟叶收成还不错。”汝阳县柏树乡秦停村烟农赵新宽丰收的底气来自于采用的绿色生产新技术。

”” 

育苗大棚内,工人正在进行剪叶

”” 

移栽环节,按标准间距拉线定穴移栽、浇水

去年,烟草局在汝阳县推广覆膜技术,老赵先在几亩地试了试,发现盖膜与不盖膜差距真不小。“盖了膜的烟叶长得快,病害也少,没盖膜的烟田花叶病就厉害。”这不,今年老赵的烟田就全都覆上了膜。“蓄住天上水、保住地上墒、天旱烟不旱、还能早成熟。”现在说起覆膜的好处,老赵说得头头是道。

让烟农们称道的远不止这一项技术。同村烟农李存约今年用技术人员给的一兜葵花籽,在地头上种上一行向日葵,有效避免了烟青虫危害烟田。得益于洛阳市这几年大力推广的烟蚜茧蜂“以虫治虫”技术,李存约明显感觉到蚜虫也少多了。“以前一有虫就发愁,费工费力效果不好,成本还高,现在咱们以防为主,省老多劲儿了!”李存约感慨道。

赵新宽告诉记者,在技术人员指导下,今年深翻土地效果也不赖,地看着暄,有机质多了,把一些病虫害也翻下去了。舍掉质量差的底部烟叶,保住更多高质量的上部叶片,既省工又能多卖钱。“现在用新技术种烟不光省劲儿,还能至少增收30%。”这让种了一辈子烟的老赵打心里服气。

大力推广羊粪有机肥也是近年来洛阳市开展的一项施肥革命。汝阳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局长薛现宾介绍说,添加了拮抗菌群的腐熟羊粪,施到田间可以改善土壤,增强烟株抗旱、抗病性,种出的烟叶品质好。一亩地施用200公斤,烟农享受70%的补贴,亩投入不超过40元。2020年全市推广3万吨羊粪有机肥,基本实现烟田全覆盖,减少化肥使用量1500吨,走在了全国烟区前列。

””

烟农正在施用羊粪有机肥

近年来,洛阳市大力推广土壤保育、生物防治、豆浆灌根、无人机飞防等绿色生态技术,集成技术方案,建立绿色防控综合示范区10000亩,辐射带动烟田55000亩。

”” 

技术人员在田间现场指导烟农使用诱捕器防治害虫

生产的“绿色”革新推动产业不断优化升级、提质增效,不光让生态更好,烟农种烟更轻松、收益更高,品质的提升也带动烟叶走俏。在不少烟区订单趋减、种植面积下降的情况下,洛阳的订单数实现了从去年33.75万担到今年34.65万担的逆势增长。

“烟草部门给咱的支持多大,烟田路都改成了水泥路,水塘引到田浇水不愁,技术指导又给劲,咱就放心种,多种就能多收!”李存约的话道出了许多烟农的心声。

创新收购、组织方式 探路破解“谁来种烟”难题

眼下正是烤烟、卖烟最忙碌的季节,记者在洛宁县烟草分公司故县烟叶工作站看到,收烟各项工作有条不紊,烟农们将事先分拣和打捆好的烟叶定级、称重、结算后,就直接货款两清踏实回家了,轻松又省时。

这得益于今年洛阳市烟草公司与浙江中烟合作探索创新实施的“分选前移,全收全调”烟叶流通新模式。洛阳市烟草专卖局(公司)生产科负责人周俊学告诉记者,以前售烟,要经过初分级、预验、专业化分级等环节,烟农要等候一定的时间才能完成交售流程;烟站收购后,需经过两次装卸、两次验收,工业要按需求重新分选,环节多、损耗大。如今,在双方努力下,将分选工作前移到烟站完成,烟农在家里按工业需求分级,烟站分选,大大简化了流程,减少了损耗、节省了中间环节和成本,这种把烟站变成工业第一车间的收购新模式属全国首创。

”” 

专业分级队员正在进行烟叶分级

”” 

烘烤技术人员正在查看烘烤后的烟叶

不仅是流通方式的创新,同时,洛阳市烟草专卖局(公司)在宜阳县探索烟叶生产组织方式的创新,以合作社+龙头企业为经营主体,以政府引导为主,合作社、烟农、烟草公司、工业企业、科研院所多方参与,联合开发,共同建立“烟叶+”产业综合体。

在位于宜阳县高村镇的现代烟叶产业综合体,记者了解到,流转的3000亩土地中,1800亩种烟叶,800亩种红薯,400亩种谷子。不光让烟叶唱主角,将与其搭档互补的红薯也打造成了区域特色和区域品牌,推动了烟叶和红薯产业规模化种植、区域化布局、集约化经营,形成了“以烟为主、烟薯融合、优势互补、互促共进”的烟叶生产与多元化经营增收新格局。

”” 

宜阳产业综合体的连片烟叶

“烟田种植需要倒茬轮作,红薯是烟叶非常好的前茬,我们把田地进行规划分块,实行烟薯轮作,这样有利于产业高质量发展,这是小农经营很难实现的。”宜阳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副经理王惠向记者介绍说,产业综合体成立了专业服务队,从育苗、机耕、病虫防治到烘烤、分级都实现了全程专业化服务。

不光推动烟叶专业化生产,产业综合体还有力带动了周边农民增收。除了土地流转地收入,种、管、收、烤各个环节吸纳周边闲散劳动力上百人务工就业,今年用工支出超过200万元。

当前,烟农持续减少和老龄化已成为制约烟叶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矛盾,宜阳产业综合体的建设正是为解决“谁来种烟”问题探索新路。

洛阳市烟草专卖局(公司)党组书记、局长苏永士表示,烟农一家一户种烟路子会越走越窄,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生产是发展趋势。大片地块更适合机械化作业,通过土地流转连片种植,发挥资源聚焦效应,便于标准化生产技术落地,更利于按照工业需求定制化生产,提升烟叶生产水平和优质原料供应能力。

“形成烟叶壮大、多业兴旺、优势互补的产业集群,既能稳定种植规模、提高烟叶质量,又能多渠道、全方位助农增收,实现协同增效,这是未来烟叶生产战略性的方向,很有潜力,大有可为,将为促进烟叶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发挥更大作用!”苏永士说。


阅读 12

免责声明:

1、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信息来源:薛城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薛城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信息来源:薛城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

2、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信息来源:XXX”的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站联系的,本站会及时协助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