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势产业发力 脱贫底气十足

发布时间:2020-08-24信息来源:中国农网

行走在陕南大地上,到处是一派生机勃勃,人们安居乐业的祥和景象。各地政府积极培植适合当地的优势产业,柞水木耳核桃、平利茶叶绞股蓝、石泉桑蚕旅游………

小木耳 大产业

两个大棚,3万多个菌袋,一年至少能有4万多元收入,这是曾经作为贫困户的柞水县金米村王极东“想都不敢想的”。

金米村地处秦岭腹地,暖温带到亚热带过渡性地带,冬暖夏凉,是木耳最佳适生区。自清朝起,当地群众就有种植木耳的习惯,但受限于技术,木耳产业没有形成规模。

2017年,柞水县委、县政府结合县情实际,确定把木耳作为主导产业。金米村依靠小木耳撑起了大产业,从地栽变成智能大棚里的塔栽、吊栽,村民们也从传统的种植模式拿锄头刨地转为用智能手机打理木耳种植。据驻村帮扶干部吴正超介绍,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吉林农业大学教授李玉院士技术团队帮助下,当地先后研发了柞水一号、二号、三号、四号、五号5个木耳原种。木耳栽种方式从此前的自然生长、椴木点种、袋料地栽、塔栽发展到如今的吊袋大棚栽培。

在木耳大棚,记者见到,安装有360度高清摄像头和有传感器等数据收集系统,实时监控大棚里木耳生长情况,收集大棚内外温度、湿度、二氧化碳等关键要素信息,将数据及时传输到控制终端,通过智能分析,实现木耳大棚自动通风、自动遮阳和自动喷水。

“立体栽植、节省空间;没有泥沙、干净卫生;克服了外部环境的影响,更加便于管理。同时运用网络技术,建成设施控制智能化、生产过程可视化、技术服务网络化、产品追溯全程化的木耳大棚智能控制中心,对木耳大棚进行全程智能化管控,节省土地和人力资源。”吴正超细数新栽培的优点。

2019年,金米村创新带贫模式,推行“借袋还耳”“借棚还耳”的模式。村集体经济负责建设产业基地,将木耳大棚或地栽木耳借给农户管理,农户与村集体经济签订借还协议,由合作社免费向农户提供木耳菌包并进行技术指导,农户自己打孔、挂袋、采耳、晾晒、交耳,根据“借袋还耳”合同和合作社利益分配机制,合作社以每斤30元的保底价统一收购,扣除菌袋成本和集体经济提留后,农户每斤干木耳可挣7元钱左右。这年全村共栽植木耳143万袋,产干木耳12.45万斤,实现产值373.5万元,业户户均增收11500元。

一片叶 富万家

站在平利县蒋家坪高处远眺,2400多亩绿油油的茶园错落有致,一座座茶山成了昔日这个深度贫困村的金山银山。

平利县种茶始于唐代,盛于明清,享有“贡茶之乡”的美誉。平利县二十年持续打造一个富民茶饮产业。“平利女娲茶”取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平利绞股蓝”获得“国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认证和“中国驰名商标”称号,“世界最早的茶——秦汉古茶”成为“丝路瑰宝”。如今,平利县女娲茶区域品牌价值评价结果突破20亿元。茶饮产业早已成为平利县实施精准扶贫的有效措施,形成了大厂带小厂、小厂连农户的产业链条。平利县绿茶和绞股蓝种植面积超过20万亩,发展新型经营主体200多家,一大批群众因茶告别贫困富裕起来。因茶脱贫,因茶而富。

蒋家坪村党支部书记罗显平介绍说,茶产业作为村里的主导产业,尽管拥有多年种茶的历史,但是由于乡镇企业改制等原因,大部分茶园被荒废搁置。直到2014年村党支部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凤凰茶叶公司承包经营,投资1000多万元,对既有茶园进行改造升级,建成了1000平方米的茶叶洁净化加工厂。经过四年的茶园改造,蒋家坪村茶业开始加速发展,村里的茶园才有了如今的面貌,并带动贫困户106户348人增收,人均年增收超过1000元。

记者了解到,,除了土地流转费,村民还可以通过采茶获取收效,当地茶园以劳务用工的方式带动群众增收,茶叶就占村民人均纯收入的30%左右。据罗显平介绍,蒋家坪村是深度贫困村,贫困发生率曾达到47%,现在已降至百分之一以下。

罗显平说,蒋家坪风景秀丽,空气清新,距离安康市区仅有半个多小时车程的地理位置,有很多游客到村子里来旅游。村里就有了“茶旅融合”的思路,2019年村上花30万元修建了女娲凤凰茶叶现代示范区的千米步道。今年以来,到村里来旅游的人已达到5万至6万人,其中“五一”劳动节假期期间就接待了2.8万游客,仅5月4日一天就接待了17个团队。6月18日更是接待了21个团队,这个偏远的山区一下“火”了。

养桑蚕 “丝”路宽

1984年,当地民众挖沙淘金时发现了一条“金蚕”。村民拒绝了文物贩子8000元收购的企图,把“金蚕”捐献给了当时的陕西省博物馆,后经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鎏金铜蚕”。

一条铜蚕见证一条丝路。北依秦岭,南枕巴山的石泉县被誉为“丝路之源·金蚕之乡”。如今,桑蚕产业更是成为秦巴山区人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石泉县现有桑园面积70282亩,其中优质桑园5万亩,养蚕农户近1万户,占总农户的22%;年养蚕10张以上大户3000户,30张以上大户91户,80张以上大户3户;蚕桑强村50个,有池河、中池等6个蚕桑重点镇,蚕桑产业示范园区5个。2012年至2019年养蚕量稳定在7万张以上,连续八年位列全市第一、全省第一、西北五省第一。县蚕种场年制种能力20万张,为西北第二大蚕种场。

走进池河镇新兴村养蚕大户刘小兰石家的养蚕房,但见,一排排木架上,整齐摆放着蚕簇,不少白白胖胖的蚕忙着吐丝结茧,洁白饱满的茧铺满了蚕簇……刘小兰告诉记者,最初,为了维持一家的生计,想着没有太好的出路,不如就养蚕吧,既能照顾小孩,还能有些收入。

就是抱着这种最朴素的想法,刘小兰付出最艰苦的努力,十年如一日坚守蚕桑业。现如今的刘小兰不仅自己致富了,还成为乡亲们养蚕的带头人。她建立了小蚕共育点,为池河等三个镇的210余户蚕农共育小蚕1300余张。她手把手给农户传授桑蚕养殖技术,从采桑叶、喂蚕料、护蚕茧等环节提供一系列的指导服务,村民亲切地称她为“蚕老师”。养蚕让刘小兰收获了幸福生活,也让她成为其他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榜样。

石泉县蚕桑产业的龙头企业陕西天成丝业有限公司,是目前陕西唯一的织绸生产企业。记者在此采访看到,工人正在车间里忙碌,雪白的蚕茧经过高温蒸煮刷洗,在缫丝机上抽出细细的丝线,最终扎摞成一束丝。

据该公司党支部书记孙浩勇介绍,企业与全县近万户养蚕农户签订收购合同,其中贫困户1176户,农民的养蚕收入有5000万元。

官方表示,2014年以来,全县有3460户贫困农户从事兴桑养蚕,其中2118户通过养蚕已脱贫致富。2019年全县贫困户养蚕5596张,蚕茧收入790万元,户均蚕茧收入8458元。




阅读 5

免责声明:

1、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信息来源:薛城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薛城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信息来源:薛城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

2、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信息来源:XXX”的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站联系的,本站会及时协助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