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走出致富新路子 ——西安市打出产业扶贫创新“组合拳”
发布时间:2020-08-05信息来源:中国农网
盛夏时节,走进秦岭脚下的西安市鄠邑区石井镇栗峪口村,浓郁绿色萦绕着村舍白墙,村道干净整洁,房屋整齐漂亮,五颜六色的格桑花正在怒放,悦目的村景映照着村庄发生的巨大变化。
记者到访时,65岁的崔有旺正在拾掇刚建好的新房。不同于一般的农家小院,老崔的房子设计感很强,门前欧式风格的洁白罗马柱,宽大明亮的半落地窗,都让人感受到小洋房的休闲和惬意。“你看俺这,院子紧挨着村上的‘自然探索营’,将来亲子游带动人流,村民们大展身手的机会就来了,咱这可不是一般的农家院,而是要打造成时尚民宿。”
建民宿、搞发展的崔有旺几年前刚刚摘掉“贫困户”的帽子,“村里规划了‘农业+’产业发展路子,咱村民的眼界也提升了,思路也跟上了变化,再不是保守的老观念了。”
因地制宜发展产业 “鼓”起农民的腰包
崔有旺的变化,就是栗峪口村的缩影。早在前些年,栗峪口村还是省定贫困村,除了务农,村民大多外出打工,但收入十分有限。如何让老乡摆脱贫困、鼓起腰包?
因地制宜、产业发展是一条道路。“2018年,原栗峪口、土门、涝峪口、白云四个自然村合并成栗峪口村,全村有2865人。通过调研,市委组织部帮扶以后发现,四个自然村各有特色,白云村种植葡萄远近闻名,其他三个自然村位于环山路以南,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丰富,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因此,村上规划了‘农业+’产业发展道路,打造农耕研学基地、亲子拓展基地、红色教育基地和千亩葡萄园,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变‘输血’为‘造血’。” 赵轩是市委组织部派驻栗峪口村的第一书记,他告诉记者,“村民们还写了一首诗描述这四大产业:户县葡萄早有名,此地最宜收获丰。红军过境陈列馆,熔铸信仰再长征。祖国花朵爱秦岭,自然拓展人气升。农耕乡愁建基地,感受劳动最光荣。”
产业强,群众富。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打赢脱贫攻坚战,产业扶贫是关键。近年来,西安市农业农村局不断创新举措,打出产业扶贫“新型主体帮脱贫、集体经济带脱贫、财政资金助脱贫、技术服务推脱贫、电商融合促脱贫”的创新“组合拳”,引导贫困户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全面带动脱贫攻坚。
改变思想激发活力 “富”起农民的脑袋
走进农耕研学基地,浓密的葡萄架遮住了盛夏炽热的阳光,一串串成熟的紫葡萄闪着诱人的光泽。“这条400米长的葡萄科普长廊就是农耕研学基地的入口。在发展‘农业+’产业的同时,没有破坏村民原有的耕地,而是利用生产路搭建了新景观。”
在赵轩的引导下,记者看到,生产路两旁坐落着35座蔬菜大棚、700平方米玻璃温室。不远处还有10亩开心农场,1700平方米避雨设施大棚,100余亩耕地种植葡萄、猕猴桃、桃、杏等10余种果树。“通过股份经济合作社的方式,我们引入专业机构设计、运营,把村民的传统农作种植赋予了新的价值。村民们不仅能收获农产品,还可以在合作社就近就业,再加上土地流转的租金、每年的股份分红,增收的渠道越来越丰富。”
更重要的是,村民的理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座座拔地而起的小洋房就是最好的证明。农耕研学基地、亲子拓展基地、红色教育基地吸引了很多城里人来栗峪口村观光学习、休闲度假,仅今年7月,红色教育基地就迎来1万余名党员参观学习。
人流汇聚,带动了村民积极主动发展乡村旅游,很多村民开始翻新自己的老宅,筹备新开张的民宿。
产业扶贫的路子越走越宽,乡亲们的日子也跟着好起来。目前,栗峪口村几大合作社下的集体农庄、散养殖基地都在有序运转。“邑来驿往”客栈还成了鄠邑区民宿行业的示范亮点,在利用土地流转发展农业+产业、引入外来投资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多突破。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 “造血”走出新模式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源动力’。”市农业农村局产业脱贫办负责人宋永明介绍,近年来,市农业农村局围绕“三提升两壮大一夯实”,即提升全产业链价值、提升主体带贫成效、提升贫困户产业发展技能、壮大主导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夯实贫困户中长期产业,以提高档立卡户自我发展能力和稳定增收为目标,持续推进“十百千万”产业扶贫工程,积极培育和发展猕猴桃、奶山羊、葡萄等十大扶贫产业,探索推广新型主体帮脱贫、技术服务推脱贫、电商融合促脱贫等五种产脱贫模式,把有能力、有意愿、有条件的贫困户全部纳入产业帮扶范围,实现了产业扶贫“造血”当先。
实施精准扶贫以来,组织分类施策、因户帮扶,对生产经营难度不大、群众积极性较高,贫困户自己能干、也能干好的产业,推行到户模式;对技术难度大、市场风险高的产业,引导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建立联结紧密的利益链、产业链,确保产业帮扶对象不漏一户,帮扶措施不落一人。
“截至目前,全市7.4万户建档立卡户中已有6.3万户通过产业帮扶受益,占比85%,实现了有能力、有意愿、有条件的建档立卡户产业帮扶全覆盖,2019年户均增收2500元。”宋永明说。
免责声明:
1、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信息来源:薛城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薛城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信息来源:薛城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
2、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信息来源:XXX”的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站联系的,本站会及时协助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