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滑县:调优农业结构 给群众带来甜头

发布时间:2020-07-15信息来源:中国农网

””
杜酝周的向日葵花田( 尚明达 摄)


李宇帆 本报记者 范亚旭 王帅杰

7月15日,在河南省滑县万古镇武庄村禾生金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130多亩向日葵花田内,不少慕名而来的村民陆续前来赏景,拍照留念,这里俨然已经成为万古镇一处新的“网红”打卡地。

“这里之前是砖瓦场,土地盐碱化比较严重,常见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很难成活,后来我们多方考察论证,决定在这里试种三系杂交向日葵,这种向日葵花盘大,产量高,商品性好,可以有效改良盐碱地,增加经济收入。”禾生金合作社理事长杜酝周向笔者娓娓道来。

今年55岁的杜酝周肤色黝黑,身材结实,声音洪亮,他一边指导社员给向日葵授粉一边饶有风趣地向记者介绍合作社的发展历程:2001年开始在郑州经营种业,2012年从外地回到滑县成立了合作社,算是和种植业打了大半辈子交道。

俗话说,头三脚难踢。“刚开始困难可不小,乡亲们祖祖辈辈靠种地为生,对土地别提有多亲。多亏了镇政府对农户解释沟通,又有几个村的村干部带头,才流转了几十亩土地。”杜酝周说,等收益到了手里,农户才吃下了“定心丸”,土地也越流转越多,合作社慢慢壮大,有了规模,大家都亲切地叫我“老杜”。

为啥要从郑州回来?老杜回忆起来,“国家的扶贫政策好了,政府不断给咱搭线找好项目,还开放了基准利率支农贷款,咱也得对国家有所表示,对不对?我回到家乡来,就是要带动咱家乡老百姓脱贫致富。”

””

杜酝周为向日葵人工授粉(尚明达 摄)

“公司+合作社+农户+贫困户”,这就是老杜的经营模式。依托多家合作企业,合作社对农户实行小麦统一供种、施肥、用药、去杂、收获的管理模式。

社员侯永娟介绍:“合作社每市斤加价0.1-0.15元收购农户的小麦,农户每年每亩减支增收400元左右。此外,还对半托管土地产生利润按农户50%、村集体20%、合作社30%进行再分配。社员和贫困户除了每亩1000多元的土地半托费外,将来还能拿到可观的分红。”

老杜是个有“思想”的人,他寻思光做种子生意带动效应有限。从去年起,他开始着手农业结构调整的路子。

64岁的脱贫户杜顺国正在地里给向日葵进行人工授粉,他笑着说:“俺年龄大了,家里的六亩半地全都流转到了合作社,一亩地一年光租金就1000多块,我又在合作社干点力所能及的活儿,一个月还有2000多块的工资,一年下来能有三万多呐,这多亏了老杜的帮助。”

“一亩地向日葵能卖一万多,130亩就是近200万元。收获后,我计划再种一茬芥菜,根据目前的市场行情,一亩地芥菜就能增加2000元利润。今年的玉米收获后我还要加种一茬饲用油菜,用以供应镇里的万头奶牛场做营养饲料。”说起种植业结构调整,杜酝周滔滔不绝,“老话说人勤地不懒,咱合理利用土地,合理调整种植结构,多种几茬经济作物,收入增加了,也能带动咱社里的贫困户增收。”

随着慢慢发展壮大,老杜的合作社流转和半托管土地已达2100亩,半托管式种子制种田28000余亩。合作社产业结构也从单纯的小麦种子繁育扩展到种植向日葵、糯玉米、蒲公英、红薯,加工粉条等领域。合作社自成立以来,安排了90余名贫困人员就业,累计带动贫困户1250户。

但老杜并不满足,他还有一个“小”目标:再增加1000亩的村级示范田,让更多农户尝到种植业结构调整的甜头,争取通过种植业结构调整,把田园变成花园,把农区变成景区,把农产品变成礼品,让城里人羡慕农村人。



阅读 3

免责声明:

1、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信息来源:薛城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薛城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信息来源:薛城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

2、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信息来源:XXX”的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站联系的,本站会及时协助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