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山变果山 山村变景区 河北省邢台县前南峪绿色蝶变富民强村记

发布时间:2020-06-13信息来源:中国农网

夏季的太行山,草木葱茏,溪流潺潺。走进河北省邢台县西部山区前南峪村,栗子花香透过漫山翠绿扑面袭来,樱桃红艳在生态经济沟里挂满枝头,观光道路、房前屋后、田间地头,时而传来村民、游客的笑语欢声。

谁会相信,前南峪曾经到处是望不尽、走不完的荒山秃岭。村党委书记郭天林介绍说,通过几十年的坚持不懈,前南峪人探索太行山片麻岩地区沟域经济发展途径,走出了一条由荒变绿、由绿变富、由富变美的“太行山道路”,被誉为“太行山最绿的地方”。2019年,全村林果收入超过2000万元,林果和旅游两方面收入超过1.34亿元,全村总收入突破2亿元,人均收入18600元。

“樱桃好吃树难栽,不下苦工花不开,幸福不会从天降,社会主义等不来.....”就像一首歌中唱到的,前南峪村今天的如花好日子,源自全村干部群众年复一年治山披绿、认定目标兴村富民的苦干实干。

咬定目标治理荒山,成就前南峪之绿

前南峪过去啥样?郭天林深有感触:“山坡和尚头,土地随水流;有雨就成灾,无雨渴死牛。穷啊!”直到1977年,人均收入才只有57元。

1963年,7天7夜的暴雨给前南峪村带来了灭顶之灾,山洪过处房屋几乎一间不剩,340亩农田也被冲走。

怎么办?人说靠山吃山,脱贫,先要治荒山。围绕山场开发做文章,前南峪人的选择,从彼至今始终如一。

“5年垫地,5年上山植树,3年兴水利,7年治山”,改造山川20年发展规划,拉开了前南峪村治山增绿的序幕。1964年开始,全村男女老少一起上阵,累计投工126万人次,动土石方746万方,总投资7560万元。期间有4位年轻村民献出生命,12位村民落下终身残疾。仅砌造梯田动用的石方,若垒成一道宽一米高两米的石墙,能把北京上海连结到一起。

“一棵树就是一声炮响。前南峪8300亩山场上栽活的树,每一棵树的树坑,几乎都是靠炸药崩出来的。”村党委第一书记郭成志告诉记者。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前南峪的32座山头、10条大沟、72条支沟8000多亩山场,全部披上了绿装,林木覆盖率90.7%,植被覆盖率94.7%,先后被授予“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中国绿色村庄”、联合国环境保护“全球五百佳”提名奖。以前南峪村为代表的“材林头、干果腰、水果脚”的经济沟治理模式,被确定为小流域治理国家标准。

围绕绿色打造产业特色,前南峪林果名震太行

树多了,山绿了,但如何挖掘经济潜力,把一条条山沟变成绿色银行,让群众的腰包鼓起来,生活好起来,是前南峪需要算清的经济账。

按照“农业起步、林果致富,以农促工、以工哺农,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思路,前南峪围绕“资金投入、科技支撑、品种优化、设施配套”四个方面,主动寻题破题,筑就致富路。

针对当时板栗树产量低、品质不高的问题,当时任村党支部书记的郭成志想方设法请来‘科技财神’王金章进山,大刀阔斧地搞“管理”,第二年平均每棵树增产超过36斤,全村板栗增收近70万元。

自此,前南峪村积极与20多家科研单位联系,先后引进各类技术专家150多人,林果班、山地规划和测量班、养殖班、财务会计班等各个专业培训班,直接办到百姓家门口,指导村民开展果树管理、培育和经济沟建设。

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1984年起前南峪村相继办起了工业硅厂、木炭厂、树脂厂、铝合金长、海绵铁厂、金属镁厂等12家村办企业,总产值近亿元。自办厂起,村里每年拿出全村总收入的18%约60万元,用于添置农业机械,兴办农田水利设施,购买农用生产资料等,实现了以工补农。

目前,前南峪村共有果树30万株,人均210株,仅果品一项年人均收入就达到11600元。“林材头、干果腰、水果脚、米粮川、林果山”的生态模式日臻成熟。

在此基础上,前南峪村注册了“前南峪”果品系列品牌,让农产品加工与生产形成了产业链条,蜂蜜、韭菜花、香菇等农特产品也相继走出小山村,走向大城市。

围绕果品品牌建设和深加工,前南峪村延伸增收致富链条,建起了果品加工厂及冷藏库,加工真空即食板栗仁、苹果脆片,有效解决了苹果、板栗难以长期储藏的弊端,实现了果品身价倍增。

“有了果品冷藏加工链条,以往是一季吃鲜果,现在实现四季有鲜果,常年能加工。”果品公司负责人赵文斌说:“经过深加工的板栗仁每斤效益是鲜果的3倍;加工成苹果脆片后每斤苹果效益是鲜果的4倍。目前我们的深加工产品畅销北京、深圳等大城市,苹果脆片也成功出口阿联酋,进入国际市场。”

顺势而为发展生态游,前南峪生动诠释强美富

凉拌野菜、浆水豆腐、笨鸡蛋、野韭花疙瘩汤、炒饸烙,再加上山区特产酸枣汁,随着中午到来,爬山游玩返回的游客,陆续来到景区内的旅游餐厅就餐。享受过既丰富又充满山区农家气息午餐,游客又商量下午到采摘园体验采摘。玩累了,还能在景区宾馆住下,享受前南峪的好生态。

依靠生态资源发展旅游产业,前南峪村的道路越走越顺畅。全村每年吸引中外游客45万人次,旅游收入超过6800万元,门票收入1450万元,80%的家庭从事农家乐、旅游观光、生态采摘等绿色产业,旅游业前南峪生态发展的又一重要产业支撑。

能不能既要生态产业,又要工业企业利润?发展路上的又一节点,让前南峪人陷入沉思。

郭天林坦陈,前南峪村确曾经历过“徘徊”和“犹豫”。腰包鼓了,可碧水蓝天也少了。曾经促使前南峪集体经济迅速壮大的12家村办企业中,有化工企业1家、矿产企业4家,高能耗高污染成了制约前南峪生态发展的最大障碍。

面对抉择,前南峪人清醒地认识到,治山无止境!不能摘掉穷帽子,戴上黑帽子。经济沟是他们的根,要实现由富变美,必须坚定不移在生态经济上做文章。他们忍痛砍掉了年纯利润860万元的村办污染企业,让村民远离废渣、臭气、污水、黑烟的污染,依托经济沟绿色资源和“抗大”红色资源,培育绿色观光与红色文化相结合的生态发展之路。

投资500多万元改造升级了经济沟内基础设施,引植30多种国内外新品经济树种,建设了美国树莓、欧洲榛子等七大精品园区,修建了玫瑰园、栗树山庄等观光园。同时,兴建了抗大陈列馆。经济沟变成了天然氧吧和国家4A级景区,成为全国百家农业生态示范点,入选全国百家红色经典线路。

从荒山到“花果山”,有了好风景,就等于栽下了“摇钱树”,既能卖鲜果,又能卖风景。如今,到前南峪旅游的常客不仅来自省内,北京、天津、山东、河南的游客也开始慕名而来,尤其是京津游客倍增。说起这些,从村干部到村民,从企业员工到农家乐业主,脸上无不洋溢着喜悦和自豪。


阅读 14

免责声明:

1、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信息来源:薛城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薛城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信息来源:薛城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

2、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信息来源:XXX”的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站联系的,本站会及时协助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