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占祥:在土地上夯实科研之基

发布时间:2020-08-21信息来源:辽宁新闻网

  对辽宁省农科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孙占祥的采访因故推迟了一天,原因是他作为旱地耕作制度和种植制度区划理论践行者,8月3日受邀参加了农业农村部和科技部联合召开的专家座谈会,为黑土地保护国家重点研发专项献计献策。作为旱地耕作制度和种植制度区划理论践行者,孙占祥成为辽宁省唯一受邀专家。

  采访中,孙占祥对农业领域民间俚语张口就来,对旱地农业技术如数家珍,对旱地耕作制度、种植制度区划充满了思考,这一切无不凸显着他对旱地农业科研的投入之深、爱之浓烈。

  农民的儿子 深爱这片土地

  孙占祥1967年出生于抚顺市新宾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985年考入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1989年他大学毕业“保研”,来到沈阳农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1992年硕士毕业,分配到辽宁省农科院,并马上被派驻到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旱作农业示范基地蹲点……“小时候,家里经常吃不饱饭。高考时,我就想报考农业高校,为更多人解决吃饱饭问题。”直至如今,孙占祥还在为此执着前行。

  近30年来,孙占祥硕果累累,尤其是在国际上首次建立了多因素联合评价的种植制度区划新方法,为正在施行的国家“镰刀弯地区”玉米面积调减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理论支撑。孙占祥介绍,东北地区北部,应是大豆主产区;而东北地区西部、内蒙古东部,则应是杂粮、杂豆、薯类、花生的适宜区。但长时间以来,因为效益高、种植简单便利等原因,这里的农民大量种植的是玉米,造成了农作物品种与种植地资源禀赋不匹配现象。“种植制度优化调整,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举措。要因地制宜,通过科技创新解决旱地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助力脱贫攻坚。”孙占祥说道。

  十年磨一剑 奠定旱地耕作科研之基

  在阜新市“蹲点”10年,是孙占祥旱地农业科研的“筑基”之旅。孙占祥是团队中第一个全日制硕士生,所以当时承担国家“八五”科技攻关计划专题的省农科院副院长李庆文研究员对他青睐有加,安排他设计研究方向,拿方案、做实验还要写总结。“我只能往前冲,我觉得当时的生活无比充实。”

  这10年,也是孙占祥学风作风的养成期。“农业科研就是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首先,必须扎扎实实,要哈下腰深入第一线。其次,做科研切忌浮躁,要摆正个人利益和为社会作贡献的关系。还要懂得团结和协作的重要性。”

  继承与传承 先做人后做事

  无论是农业科研领路人李庆文,还是硕士导师董钻教授,他们都是孙占祥心中的标杆。“1989年硕士面试时,董钻教授说的第一句话:‘道德文章,要先做人后做事’。我这样要求自己,也是这样要求自己的学生。”

  省农科院北方旱地耕作制度创新团队的博士占到一半以上,人才厚度极为可观。但孙占祥仍鼓励团队成员不断学习和继续教育。团队中,冯良山负责旱地作物高品质栽培,白伟瞄准旱地耕作制度优化,杨宁的研究方向是旱地节水农业,冯晨在土壤养分精准化管理上切入,张哲精研水分调控,董智研究秸秆还田培肥地力……既有明确分工,又协作共享。2007年加入团队的杨宁说:“孙占祥是一位治学严谨、思想开明又平易近人的名师。他对每个成员关怀备至。我博士毕业答辩前,出差在外的孙老师还不忘深夜电话指导我的答辩论文。”杨宁说道。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岳雨


阅读 7

免责声明:

1、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信息来源:薛城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薛城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信息来源:薛城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

2、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信息来源:XXX”的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站联系的,本站会及时协助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