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乡宁洱绘出乡村振兴新画卷
发布时间:2020-09-13信息来源:人民网
梅子镇种植的棕树。(罗方园 摄)
青山绿水、草木葱茏、气候宜人,茶乡宁洱,从来不缺风景。
这里是普洱茶的核心原产地和集散中心,绵延千年的茶马古道,从这里走向世界。
这里是民族团结的策源地,1951年,云南边疆各民族代表欢聚于此,立下了“一心一德,团结到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誓为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奋斗”的民族团结誓词。
这里是电影《五朵金花》《阿诗玛》女主角杨丽坤的故乡,好山好水孕育的银幕丽影,成为万千国人不可磨灭的银幕记忆。
先人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一直在延续。
2018年9月,作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普洱市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的宁洱顺利脱贫摘帽,成为云南第一批脱贫出列的贫困县之一。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脱贫后,美丽乡村建设,“一乡一品牌、一村一特色”和“长短结合”的产业发展规划,树立新时代文明新风尚等各项举措持续发力,一幅幅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正在宁洱的村村寨寨徐徐展开。
梅子镇箐头搬迁安置点。(人民网 符皓 摄)
扮靓村庄 风景如画惹人醉
64栋砖混小楼分列整齐排开,青瓦白墙,花草绕径,好不气派!
这是位于宁洱县梅子镇的箐头搬迁安置点,安置了因地质灾害搬迁的梅子镇枧河村的64户村民(含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该搬迁安置点于2019年3月启动建设,并于今年初实现搬迁入住。
在这里走一圈下来,就会发现,箐头搬迁安置点不光有“面子”,还有“里子”。
“‘这里实现了管网入地、人畜分离、供水入户、垃圾集中收储,全部按照乡村振兴的要求一步建设到位。”梅子镇党委书记马艳东在现场介绍了安置点的规划布局。
迁入新居后,枧河村的建档立卡户陈汉永一家的生活迎来了新转机:一方面,安置点离原村子直线距离不过6公里,平时回去种地不受影响。另一方面,政府在新居背后规划建盖了占地20多亩的食用菌种植基地,搬迁户不用外出就能实现就近务工。
“搬下来后,我家扩大了养猪规模,今年卖了5头,靠养猪收入了2万多元。”陈汉永笑着解释称,搬到新居后分到的家畜养殖房,不但比原来还宽敞,还分成了三个隔间,方便喂养不同家畜。“还想再养两头牛。”尝到甜头后,陈汉永的致富热情与日俱增。
旧寨村貌。(人民网 刘怡 摄) 如果说梅子镇箐头搬迁安置点算是“另起炉灶”,新房建设易于规划装扮的话,那么德安乡恩 永村旧寨自然村(含以旧寨、外旧寨2个小组)的村居环境改造,则可以用“脱胎换骨”来形容。
“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满地”“猪哼鸡叫,苍蝇满天飞”,对旧寨曾经的“旧”,在村里活了大半辈子的以旧寨小组组长李发斌记忆犹新。
2017年以来,借助宁洱县推进人居环境提升改造和美丽乡村建设的东风,旧寨两个小组按照“政府主导引导、节约资源资金、摒弃大拆大建、因地制宜设计、统一美化亮化”的方式,对村居环境进行了集中整治。
主干道硬化、脏乱区域清理、乱搭乱建整治、排污管网铺设、旱厕改造、人畜分离……短短几个月,旧寨的人居环境改造提升工作全面完成,成为德安乡率先完成改造提升的村组。为维护好卫生环境,旧寨还制定了卫生保洁制度,将公共场所和村间道路的保洁工作分到了每家每户。
人居环境改造提升工作一结束,效果也立竿见影:开窗见绿,坐听鸟语,起步闻香。旧寨换新颜,曾经脏乱差的小村子也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
早在2001年,旧寨就发展起了种桑养蚕业。养蚕对卫生环境要求很高,村子环境好了,卫生条件改善了,村民的养蚕规模也逐渐扩大。
据统计,截至目前,旧寨47户人家,有43户都开展了种桑养蚕,两个小组桑树种植面积达350亩,实现产值140万元。
箐头和旧寨的“美颜”工程,不过是宁洱县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缩影。
据了解,在脱贫攻坚中完成30834户民房改造的基础上,宁洱县大力推进以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为主要内容的美丽乡村建设,着力开展农村“两污”项目建设,实施特色小镇、人畜分离、厕所革命项目及村庄绿化、美化、亮化工程。2019年,共建设完成水冲式厕所1.3万户、新建垃圾池1052个、人畜分离点20个,乡镇集镇区生活污水设施覆盖率达62.5%,打造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民小组100个。
梅子镇棕榈种植专业合作社收购的棕原料。(人民网 符皓 摄)
做强产业 增收致富有保障
实现乡村振兴,生活富裕是根本。
早在脱贫攻坚战打响时,宁洱县就因地制宜,按照“一乡一品牌、一村一特色、一户一产业”的产业规划,走出了“以短养长、长短结合、立体种养、错位发展”的产业发展路子。
烤烟、蔬菜、食用菌种植及家畜养殖等短平快产业成为贫困户脱贫的重要依托。脱贫后,如何形成长效产业保障农户持续增收?宁洱各乡镇的探索可圈可点。
在梅子镇,该镇打起了甜棕的主意。
走进位于梅子镇文团公路边的棕榈种植专业合作社,只见房间里堆满了从村民手中收购的棕板和棕片。
别以为只是拿来做蓑衣、斗笠。经过能工巧匠加工,棕板、棕片就变成了结实耐用、美观古朴的棕床垫、棕扫帚、棕鞋垫、棕靠枕……
“棕树浑身是宝,除棕板和棕片外,棕苞(花)、棕头可食用;棕叶可作绳子、也可编织工艺品;就连老化的棕树杆,掏空还可作花盆使用。”谈起棕树的开发利用价值,该合作社理事长董桢良有些兴奋。
马艳东介绍,梅子镇一直有种植甜棕的传统,传统种植有10万株左右。脱贫攻坚战打响后,立足全镇中长远产业发展布局的需要,甜棕产业成为全镇倾力推动的长效产业之一,除帮助全镇56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巩固脱贫成果外,还将惠及全镇3000多户农户。目前,在梅子镇的村前屋后、山间坡地上,甜棕种植规模已扩展至200万株。
甜棕到底好不好,价格说了算。
“棕苗种下,4年左右可以投产。甜棕寿命较长,生长期达15年以上,丰产期约10年。成熟后,每年可收获棕苞7-10个,每个7-10元;每年可采1公斤棕片、3公斤棕板,棕片每公斤收购5元,棕板每公斤收购2.5元。甜棕老化砍下后出售棕头,每个棕头还可卖80-100元。”董桢良掰着指头一一点出,算下来也不赖。他介绍称,合作社加工出的棕制品,一个床垫最高可卖出上千元高价,市场上供不应求。
“目前合作社人力不足,加工制品较少,主要还是为省外的床垫生产企业提供原料。而该企业每年原料需求量在上万吨,不愁销路。”董桢良信心满满地说,随着合作社规模的扩大,下一步将打算扩充人手,走深加工之路,提供多元化的棕制品,提升产品附加值。
那柯里村里的客栈。(人民网 虎遵会 摄)
乡村美了,乡村旅游自然成为宁洱不少乡镇的首选。
在同心镇那柯里村那柯里村民小组,这里曾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
2007年6月3日,宁洱县发生6.4级地震,那柯里成为重灾区。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帮助下,当地整合资金,紧紧围绕“茶马古道”元素大做文章,那柯里这个茶马古道上的古村落重新焕发生机:村民们的土坯房换成了“土墙青瓦”的特色民居,泥巴路也变成了青石板路,当地4.3公里的茶马古道也被重新修缮;村里还建成和修缮了实心树、连心桥、马掌铺、马跳崖等17个人文景观。
青山藏古道,绿水绕村舍;马蹄声声响,繁华入村来。
重生后的那柯里,一经推出就成为普洱的网红景点,游客纷至沓来。村里的农家乐、客栈、民族手工艺品店、制茶体验店等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村民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
据统计,2019年,那柯里接待旅游人数30余万人次,增长11%,实现旅游收入3000余万元,人均收入达1.5万元。
“以前村里是袋子空、家里空、寨子空、精神空。现在,村民收入多了,年轻人多了,全村人致富奔小康的心气足足的!”看着游人如织的那柯里新貌,该村党总支书记张华建感慨道。
那柯里村也先后被评为“省级旅游特色村”“云南三十佳最具魅力乡村”“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全国文明村”,成功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一乡一品牌、一村一特色。宁洱县各乡镇的产业发展如火如荼。各乡镇结合实际,还布局发展了茶叶、咖啡、芒果、核桃、坚果等中长期特色产业。截至2019年底,全县种有茶叶20.47万亩、咖啡10.35万亩、核桃10万亩、澳洲坚果12万亩、生物药业2.52万亩。农村人口人均中长期特色作物产业达3亩以上。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044元。
兰庆村芦笙协会队员的“跳笙”表演。(人民网 符皓 摄)
成风化人 文明花开幸福来
人居环境提升后,生活富足了,这还不够,乡风文明建设也得跟上。
为此,宁洱县因地制宜打造了99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通过阵地建设,将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融入到巩固文明城市创建和提升人居环境等各项治理工作中去,完善村规民约、以文育人、成风化俗,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一家杀年猪,全组人家都提着啤酒、饮料、水果去送礼,47户人家,礼品轮流在各家流转,吃不完,浪费严重。”
“红白喜事,大操大办成风。”
村民口袋鼓了,奢靡之风一度在旧寨两个小组蔓延。
为移风易俗树立新时代文明新风尚,旧寨的村规民约提上了日程。
“家中有人亡故,当天来得及就当天发丧,不拘于看日子、摆场面;杀年猪时左右邻居可来帮忙,但仅止于帮忙,不搞奢侈浪费大吃大喝;办婚宴不超过20桌、每桌不超过200元,只吃一顿正餐;小孩周岁、搬新居、生病看望都不请客……”村规民约简单易记,针对性强,群众一看就明白。
在执行过程中,为打消群众因“伤面子”而带来的执行阻力。小组里的党员站了出来,主动带头执行:遇到家里杀年猪,村民来吃个饭,欢迎;送礼,坚决抵在门外不让进;婚丧嫁娶宴席,一切从简。
群众看到党员干部带头遵守,任何人都不能搞特殊,小组群众也自觉摒弃了旧观念,文明新风成了旧寨两个小组的新名片。
除了用村规民约这样的硬规矩来引导村民树新风外,通过弘扬宁洱县内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来提升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效果也不错。
在德安乡,乡党委政府成立了“芦笙”文化传承工作小组,引导下辖的兰庆村村民挖掘当地传统的“跳笙”文化,组建了宁洱县首家村级芦笙协会。依托兰庆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提供的活动场所,每逢在农闲和节假日,协会都会组织群众进行“跳笙”演出,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
“调子一响,脚就不由自主上扬。”兰庆村芦笙协会会长李昌德表示,“跳笙”曲调轻快、舞步易学,不仅能锻炼身体、还能增进民族交流和团结,自协会成立以来,成员已扩展至40人,村里的一些青年男女也纷纷加入协会,为村里的芦笙制作技艺和芦笙曲调的传承保护储备了人才队伍。
如今,兰庆村的“跳笙”队除了在村里自娱自乐之外,还积极参与县里组织的各项演出。2019年,还曾登上云南省第十一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的舞台,并荣获“云南省民族民间歌舞乐彩云奖”金奖。
德安乡的系列文明新风树立行动,只是宁洱县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的冰山一角。据介绍,自2018年脱贫后,宁洱先后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县”“省级文明城市”“全国卫生县城”等荣誉。
美了乡村,富了群众,文明新风深入人心……继茶马古道、民族团结誓词、杨丽坤之后,茶乡大地绘出的乡村振兴新画卷,正在成为宁洱的新名片。
免责声明:
1、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信息来源:薛城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薛城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信息来源:薛城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
2、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信息来源:XXX”的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站联系的,本站会及时协助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