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石桥市建一镇把食用菌做成农民致富大产业

发布时间:2020-07-19信息来源:辽宁新闻网

  原标题:大石桥市建一镇把食用菌做成农民致富大产业――

  贫困户变身“承包商”

  本报记者 徐 鑫

  建一镇地处营口大石桥市东部山区,四面环山,林木茂密,村落散布,座座大棚掩映其间。

  7月17日一大早,官屯村61岁的村民许家凯就来到自家承包的滑菇大棚里忙活起来。

  天气闷热,许家凯却满脸喜气,他和几个村民麻利地将大棚里的菌棒摆放整齐,仔细查看长势。

  许家凯的喜悦来自于他从一个贫困户到“承包商”的身份转变。

  许家凯曾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过去一直靠打零工维持生活,在村干部的鼓励和政府部门扶持下,去年底,他大胆承包了两栋滑菇大棚。

  “滑菇大棚是村里通过土地流转,以土地入股的方式,联手扶贫企业投资建设的,采取的是‘龙头企业+村集体经济+农户+贫困户’的运行模式。去年底,大棚正式交给村里有种植意愿的农户和贫困户承包,滑菇成熟后由公司统一回收。”建一镇扶贫办主任刁庆余说。

  大棚不收租金,菌棒可以先赊来生产,公司的人手把手教技术,收获的滑菇还可以卖给公司……这样的扶持力度,让许家凯们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

  此外,村民还能在蘑菇种植园区里打工。“像咱们这么大岁数的人,体格都不好,多亏有了这些蘑菇棚子,才有了在家门口上班的可能,才有机会过上好日子。”班淑华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患腰脱多年,不能外出务工,生活拮据。自从村里搞起了特色蘑菇种植项目,班淑华每天坐在大棚里,动动小剪刀,就能挣到钱。这样的日子,让班淑华很开心。

  正常生产情况下,许家凯的两栋大棚每天要雇4个工人。谈起当“老板”的感觉,许家凯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两栋大棚一茬能出5000公斤蘑菇,每公斤公司5元钱回收,一年出6茬,3万公斤就是15万元。除去费用,一年剩个五六万元没有问题。他指着家里刚刚买的电视机对记者说,如今手头宽裕了,再也不用像过去那样过紧巴日子了。

  与许家凯家一山之隔的黄土岭镇七一村,邹广玲家的香菇大棚迎来采摘旺季。

  “大家快过来,发钱了……”今年第三茬香菇刚采收完,邹广玲就张罗着给帮工发工钱。数着钞票、唠着家常,她们爽朗的笑声飞出大棚,在山间回响……

  “价钱不错,好卖,两茬香菇卖了5万多块钱!”提到大棚香菇的收益邹广玲很满足,4亩多地的大棚能产出的价值至少在15万元以上。

  这几年,政府的扶持政策不断追加,扶持力度逐年加大:引进“绿色”蘑菇种植合作社,组织大棚户统一选种、统一培训、统一生产标准、统一销售,仅七一村的轿顶香菇合作社三年时间就带动本村及周边村民发展蘑菇大棚300多栋。

  59岁的邹广玲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过去每天穿梭于各个大棚打工。看到大棚户年年都挣钱,与蘑菇打了多年交道的邹广玲也动了创业的心思,“自己建个棚,总比给别人打工挣得多”。2016年,邹广玲在当地香菇合作社的帮助下在自家房前建了两个大棚,开启了奋斗致富的新生活。

  过去,蘑菇只是村民眼里的“山货”,如今,在大石桥市东部山区,独特的地理环境、特有的气候条件,加上政府的大力扶持,让“提篮小卖”变成了村民致富的大产业,越来越多的贫困户像许家凯、邹广玲一样,走上了小康之路。

  走?想

  过去,蘑菇只是村民眼里的“山货”,还不能称为产业。

  “我从小就经常到山里采蘑菇,雨后蘑菇出的多,收成好不好完全看老天爷脸色。”邹广玲说,这里山高林密、早晚温差大,温湿度都特别适合蘑菇生长,以前几乎家家都有人上山采蘑菇,“提篮小卖”贴补家用。

  近年来,当地政府看到了山货资源背后的发展契机,将村民的“提篮小卖”进行延展、规划,形成了大棚蘑菇的致富产业。

  尤为可贵的是,像许家凯、邹广玲这样的贫困户,在村干部鼓励和相关部门扶持下,不仅甩掉了穷帽子,观念也发生了转变:从产业链条的末端打工者,变身成为“承包商”,让致富奔小康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阅读 12

免责声明:

1、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信息来源:薛城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薛城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信息来源:薛城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

2、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信息来源:XXX”的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站联系的,本站会及时协助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