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五代”的新茶路

发布时间:2020-01-08信息来源:河南省农业农村厅

  大别山北麓的金刚台自然保护区内,山路两旁尽是茶园。如今,在商城县苏仙石乡,种植、加工信阳毛尖,已经成为农民主要的收入来源。

  周正祥的其鹏茶叶专业合作社茶叶基地,就坐落于此。周家世代种茶,传至他这里已经是第五代,从爷爷那代的以茶换粮讨生活,到父亲种植有机茶,再到周正祥对传统制茶工艺的传承与创新,“茶路”越来越宽,“茶道”越走越远,周正祥走出了一条新茶路。

  A、茶叶产销两头忙

  12月24日,一场小雨刚过,山顶雾气蒙蒙。入冬后,茶园的工作以维护、封园为主,并不忙碌。每年这个时候,正是茶树进入“冬眠”“躲避”病虫害侵害的时候。

  在茶场的观景台上,周正祥指着远处一片茶园介绍说:“那一片就是有机茶的示范园,种植的是中国茶叶研究所选育的优良品种,而那边像一朵朵花的茶树,就是老茶园的传统茶树品种,很容易区分。”今年是周正祥返乡做茶的第十年,话语间俨然一副老茶农的模样。他介绍说,这些年引进的新品种主要是无性系国家级良种,最大的特点就是茶叶的芽形、厚薄、颜色一致,商品性更好,加工难度也大大降低,品质更加稳定,因而市场认可度更高。

  茶场在县城设立有直销处,负责销售的刘玲一边给到店的顾客倒茶邀人品尝,一边接起电话:“您啥时候需要提前给我说,我这边先准备好。”刘玲在店里工作接近10年,早已轻车熟路,随着物流的不断发展完善,她再也不像以前那样赶着班车的时间点送货,“当时错过一班车,可能就得耽误一天”。现在,刘玲可以在微信上接订单,直接安排快递发货,方便多了。

  茶场种茶、制茶,直销处负责销售,山上、山下的路,周正祥记不清走了多少次。

  B、返乡做新茶农

  2007年,大学毕业的周正祥与大多数“80后”一样,选择留在城里打拼,并没有子承父业、回乡做茶农的想法。但三年后,他却放弃高薪,毅然回到家乡,成立其鹏茶叶专业合作社。留在城里工作时,周正祥想的是种茶制茶辛苦却收益低、活繁重还不被市场认可,而决定返乡时,他在这种想法之外,加上了一句,为什么不回去试着改变?

  随着对茶叶的更深入地了解,周正祥对从小接触的茶叶有了新认识。他介绍说,茶叶喜湿润耐荫,茶叶种植对于土壤、气温,水分、光照、云雾、地貌都有一定的要求,茶园所在的大别山北麓正是适宜茶叶的黄棕土壤,这里土地肥沃、地形合适,能种出好茶来。

  返乡后的几年里,周正祥跟着父亲学习种茶、炒茶,经过几年努力,掌握了茶农的基本功,同时也接过父辈的“接力棒”,努力做大茶产业,带领更多的茶农致富。

  “商城县茶叶种植面积大,种茶者众多,以前为啥不挣钱?”周正祥介绍说,茶产业“低能、低产、低效、低科技含量、低附加值”是主要原因。为此,他从优化品种入手,远赴湖南、安徽、福建等地考察学习,10年间,引进4800万株国家级茶叶良种,提供给周茶农试种,提升茶叶产量和质量。

  周宜军就是品种改良的受益者之一,5年前,他看到周正祥种植的茶叶新品种以及带来的效益,便决心改良自己茶园的老茶树。30亩的茶园,周宜军每年“砍点老树、种点新品种”,不断更新。“优良品种明显不一样嘛,产量高,口感也好得多。”周宜军说。

  C、茶产业的“三次”就业

  早在20年前,周正祥的父亲便开始引进新品种,帮助当地茶农改良老茶园,如今在父子的共同努力下,已经通过更新品种,在全县改良茶园近10万亩。其鹏茶场是信阳市首批获得有机认证和sc认证的茶叶企业,在帮助茶农改良品种的同时,如何让更多的农户尤其是贫困户,借力茶产业发展获得更高收益?周正祥的“三次就业”模式,让不少农户就地转化为产业工人,实现脱贫致富。

  周正祥解释说,三次就业,就是在茶叶从种到加工的环节中获得收益,在茶叶种植培管环节实现第一次就业,茶农人均工资达到3.6万元每年;茶农参与鲜叶采摘、毛茶初制加工实现第二次就业,每天采摘鲜叶收入可达70元~120元,毛茶加工增值能达每公斤6元~8元;利用农闲时到茶企从事制茶、包装、捡梗等工作,实现第三次就业。

  除了在茶园、茶场工作,农户种植茶树,周正祥还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办法,采用“五统一”办法,即公司统一规划布局、统一提供茶树种苗和肥料、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种植保险、统一保价回收,每亩茶园每年收入6000余元,除去2000余元生产成本,每亩效益达4000元以上。

  D、传承与创新

  茶叶品种改良的同时,周正祥也对茶叶制作进行了一场“改革”。多次赴外地考察学习、与茶叶专家的交流中,他发现了茶叶加工中的问题:传统的制茶工艺难以稳定品质。在信阳毛尖的传统工艺里,“生锅熟锅”是关键,这带来的问题就是,哪怕是同一批原料、同一个师傅,因为主要依靠经验,茶叶品质也会出现差异。

  为此,周正祥将信阳毛尖传统工艺生锅熟锅拆分为12道工序,引进小型杀青机、理条机等,提升茶叶生产效率,从2016年到2018年,组织技术人员,经过努力,升级了第六代绿茶生产线,生产效率提升24倍。“标准化生产是市场的现实需求,也是产业发展的方向,”在茶场的加工车间内,周正祥一边向记者介绍各种机器,一边说。

  用机器代替经验,但对于传统制茶工艺,周正祥却努力保护。作为信阳市政协委员,他连续两年的提案都与传统工艺的传承与保护有关,并连续举办四届“其鹏杯”手工制茶大赛。“传统工艺和现代化机器生产并不矛盾,前者更侧重文化,而后者带来的标准化生产是市场需求,也是食品安全的要求,”周正祥说。

  传统制茶工艺和茶文化的传承,正是周正祥在开发的另一个产业增长点,通过茶旅融合,开展茶艺表演、采摘体验、品尝茶宴等,打“文化牌”,将三产融入,让茶产业内涵更丰富,收益也越来越高。


阅读 6

免责声明:

1、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信息来源:薛城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薛城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信息来源:薛城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

2、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信息来源:XXX”的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站联系的,本站会及时协助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