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模式

发布时间:2020-01-10信息来源:河南省农业农村厅

  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一个个美丽乡村跃然纸上,特色、美丽小镇也迎来了发展机遇,通过部门联动,共同推进,让“留住美丽的乡愁”成为可能。

  苗桥镇位于永城市最东部,系豫东煤田主采区,被称为“河南省东大门”,20个行政村有将近18个行政村涉及或面临煤矿采煤沉陷,一些村庄布局不合理。面对这一现状,苗桥镇党委、镇政府2018年分批实施了“四美乡村”战略,对高楼、水寨、新庄、张楼等村进行建设,2019年又推出和实施了“一园两区三宜居”战略。如今,永城市苗桥镇抓住时代机遇,昔日一片房屋倒塌、农田损毁、坑坑洼洼的采煤沉陷区已“脱胎换骨”,焕发出独具魅力的美丽乡村。近两年来,该镇先后荣获河南省生态镇、园林镇、卫生乡镇、科普示范镇、特色生态旅游示范镇、健康乡镇、基层工会规范化示范点等称号。

  生态立镇擦亮发展底色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两年来,苗桥镇党委、镇政府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注重突出地域特色,科学规划发展方向,整合力量攻坚克难,创新思路打造亮点,积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构建绿色产业体系,让农村面貌焕然一新,打造出了有特色、有品位的“水韵苗桥”。

  2019年,该镇按照“一园两区三宜居”的发展思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园两区三宜居”,即高标准建设占地130亩的人民公园,集休闲、娱乐、游玩、健身、教育于一体;打造田园风光示范区和生态观光旅游区;改造提升镇政府驻地宜居区,“南延北展”建设南部乡村宜居区和北部乡村宜居区,进一步提升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苗桥镇在“美丽小镇”建设上扎实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着力实现规划提质、建设提速、管理提效,在规划上做到“高起点、高质量、高标准”,聘请郑州大学规划设计院科学编制了“一心、四轴、五个片区”的总体规划。坚持“特色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的总体布局,按照“绿为韵、水为魂、路为骨、花为景”的城镇建设理念,突出城乡一体、产城融合,努力打造新型城镇体系,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推动公共服务向城镇转移,产业向城镇延伸,人口向城镇聚集,不断提高城镇建设的规模和档次。

  “四大革命”惠及全镇民生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永城市苗桥镇党委书记蒋建如是说。该镇党委、镇政府坚持从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出发,从着力改善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需求问题入手,把“四大革命”一抓到底。

  实施“保洁革命”。镇党委、镇政府按照“整治常态化,管理长效化”的总体工作要求,建立工作机制,实行“双半”制度,强化资源配置,明确奖惩措施等,扎实开展“保洁革命”。实施“厕所革命”。按照统一技术标准、统一培训、统一施工、统一验收奖补的要求。全部纳入污水处理厂管网,投资300多万元新建镇区12所水冲式专人管理公共卫生间,20所村室周边卫生间,改造农户卫生厕所3070户。统一对改造后的厕所进行美化,做好涂白、铺设盖板、硬化步道等,让群众改得放心,用得舒心。实施“道路革命”。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和庄庄通户户通“道路革命”的要求,对全镇公路网络进行全面普查,征求群众意见,根据群众需求,先修断头路、再修损毁路的顺序,协调争取各方面资金和自筹资金7000余万元,实施“一事一议”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筹集配套资金,新建乡村道路70多公里,实现户户通5260户,镇政府投资近500万元对2.5公里长的景观大道实行综合整治。投资800多万元安装照明路灯2800余盏,全部实现庄庄通照明工程。实施“乡风革命”。积极推进移风易俗,修定完善了村规民约,建立健全“一约五会”,全面落实“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深挖典型,舆论监督。举办两届“最美苗桥人”颁奖典礼和两届百姓广场舞大赛,评选表彰1658户“五美庭院”“十星级文明户”等,把文明风尚、家风建设、健康文化融入美丽家园建设。如今的苗桥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村规民约”“道德家训”等内容丰富的文化墙处处可见,与优美宜居的生态环境相得益彰。

  产业兴镇聚集发展优势

  苗桥镇地处神火集团新庄煤矿和葛店煤矿主采区,随机械化采煤进度的加快,造成近10多个村庄和近2万亩土地沉陷,通过科学实施沉陷区治理,复垦后形成7000多亩水面,该镇积极与农科院无锡水产养殖研究所搞好技术联合,引进技术,净化水质,成立水产养殖开发公司,整合资源,发展水产养殖业,年产值达2.3亿元,使沉陷区群众人均增加收入3000元。截至目前,该镇拥有规模养殖户70余户、水产养殖面积7600余亩,龙虾、螃蟹等特色水产年产量达7500吨,产值达1.2亿元以上。

  实施“两园三区一带”产业振兴,即富源农业生态示范园和高楼、水寨水产示范园;晚秋黄梨种植区,葡萄、核桃种植区,“苗白”种植区和温棚蔬菜种植带,推动每村一个生态产业园的建设发展。


阅读 7

免责声明:

1、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信息来源:薛城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薛城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信息来源:薛城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

2、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信息来源:XXX”的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站联系的,本站会及时协助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