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西铭传乡:桑芽又绿小乡村 乡村振兴显真彰
发布时间:2020-03-31信息来源:安徽农村网
(该乡的美好乡村环境)
肥西县铭传乡,一个被绿水青山环绕的生态片区,一处深受淮军文化影响的人文片区,由数个正在褪去“穷根”走向振兴的小乡村构成,在这桑芽又绿的初春,正奋力走出一条全民一心的发展路。
“内外”兼修,破乱人居换“新颜”。新建污水处理设施、完成街道立面改造、打造慢生活健康圈、实行美丽乡村建设、庭前屋后亮化绿化硬化、规划建设新型农贸市场……,数十项事关民生的基础设施建设是聚星片区老百姓看得见的改变,是拿的出手的“硬通货”。同时,推进人居环境整治,评选社区好人,不定期举办“扬正气、促和谐”的文娱活动,关心关爱老幼病残弱群体,不断提升辖区群众的文化修养和文明意识,以打造“花常开、水常绿、人向善、邻里和谐情意浓”的美好片区。而今,走进聚星片区的街头巷尾繁花绿树、明亮路灯、洁净路面的“硬件”,兄友弟恭、老有所依、幼有所育的“软件”成了片区新颜新貌的标配。
“深掘”文化瑰宝,丰富人文底蕴。聚星片区起名于晚清重臣李鸿章提名的“聚星堂”,辖区内现存清两广总督张树声、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等淮军将领集资修建的“肥西书院”,更有“张家四姐妹”等民国时期的文化名流故居,知名历史人物有数十位,遗址遗迹若干处,文化底蕴深厚。近年来,该片区大力弘扬“不畏强权、互帮互助、重视教育”的淮军文化精神,注重搜集整理辖区内历史人物的趣事传闻,组织开展“寻根”文化活动、发动先锋志愿者向辖区群众讲述历史故事,宣扬人文精神,不断增加辖区群众对自身所在地区的文化认同感。“让群众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知道脚下土地的历史厚重性,才能调动他们共创美好生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该片区聚星社区书记孙志平告诉笔者。
“新鲜”血液回流,本土人才助力乡村蜕变。走在该片区的聚星老街一道道充满朝气和活力的年轻身影引人瞩目,他们其中有退伍回乡参加村干部的有志青年,有学成归来返乡创业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青年才俊,不同的行业,相同的选择,那就是服务家乡,回报父老乡亲。家住该片区的刘志刚就是其中的一员,在外从军退伍回来以后,他没有再选择外出,而是成为了一名村干部服务乡里。在村里工作的一年多以来,晨起到岗、日落而归是常态,给孙大哥家申请低保、给李大哥家解决用水问题、看望留守在家的大爷大妈;暴雨天和乡亲们一起清理雨水管道,夜间和乡亲们一起巡逻保地方平安等等占据了他生活的大半。虽然有点累,但是能为家乡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他的心里既甜又满足。据悉,该片区像刘志刚这样回乡的青年才俊已有40余人,成为该地区不断向前向好发展的底气。
“生金”蚕桑产业,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桑蚕种养作为该片区的龙头产业,已有40余年的历史。从1979年,第一个集体桑园在聚星落户,桑蚕种养开始与聚星结缘,当地的老百姓通过种桑养蚕尝到了甜头之后;1982年始,个体养蚕户开始在聚星片区大规模兴起;1984年时,聚星片区已有桑园数千亩,桑蚕种养业已然成为聚星的“香饽饽”。但蚕桑产业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当地蚕农多为个体养殖、养殖规模小、抵御市场波动风险的能力弱,收入受市场影响大,很多年轻人不愿再种桑养蚕,纷纷外出务工去了,蚕桑产业发展遭受空前打击。当下,蚕桑市场重新活跃,该乡紧抓发展机遇,打造支柱产业,为蚕桑产业发展提供优良的政策支持,并组织片区村干部外出寻求企业合作、聘请蚕桑专家实地提供技术指导、发放免费种养工具、提供现金补贴和高于市场的收购价,片区桑蚕种养业渐渐回升。目前,聚星片区的蚕桑种植面积已达到数千亩,总产值约上千万元。此外,该片区还聚力提升蚕桑品牌价值,辖区形成以“瑜功泉”、“安徽省聚星春泽春蚕生态农业”等企业带动,蚕桑合作社为依托的产业发展格局,打造出聚星桑葚酒、蚕丝被、桑枝木耳、桑葚干果等57种蚕桑制品,还兴起了供游人采摘桑果、体验蚕农生活的桑果园,产业链得到进一步的延伸发展,小蚕桑成为了当地群众致富增收的不二法宝。
如今,春日渐暖、春时渐长,规模化的蚕桑产业园代替了荒芜土地,清清溪流取代污脏沟渠,古色古香的农家院落取代乱搭乱建,“村居美、村民富、文化兴、产业旺”的聚星片区乡村振兴蓝图正一点点绘就。(陈家乐 17855113950)
免责声明:
1、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信息来源:薛城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薛城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信息来源:薛城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
2、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信息来源:XXX”的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站联系的,本站会及时协助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