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心“鲁”力共绘小康美景

发布时间:2020-08-17信息来源:山东农业信息网

  “过去,春夏挑水上山种苹果,秋天挑着苹果下山卖,一趟就要一个多小时,一年有一半的时间挑着扁担过。现在,载着村里果蔬产品的运输车,十几分钟就跑完全程。”日前,在山东省栖霞市亭口镇衣家村,58岁的农民衣忠省告诉记者。

  这个仅有55户人家的小山村,2016年以来在村党支部书记、退伍军人衣元良的带领下,通过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书写了“山乡巨变”的故事。

  “3年的时间,不仅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还建起玉木耳种植大棚,引入耐寒果种‘晚脆桃’,开展藏香猪散养……预计到今年底,可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100万元,村人均纯收入1.6万元。”衣元良自豪地说。

  盛夏时节穿行齐鲁大地,如衣家村般的小康美景随处可见,其背后则是山东“齐”心“鲁”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全面小康路上不落一人的十足干劲。

  山东省委书记、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长刘家义介绍,山东按照“2016-2018年基本完成、2019年巩固提升、2020年全面完成”的工作部署,紧盯“黄河滩”,聚焦“沂蒙山”,锁定“老病残”,抽调精干力量组成脱贫攻坚“突击队”,全力确保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截至2018年底,山东累计减少贫困人口251.6万人,8654个省扶贫工作重点村全部退出,基本完成脱贫攻坚任务。2019年以来,山东全面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持续巩固提升脱贫成果,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衔接,奋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

  

  汇聚合力攻坚的山东力量

  

  ——以政府为主导,广泛动员行业部门、社会力量和贫困群众个人参与,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

  在地处黄河岸边的利津县盐窝镇肖家村,2009年因车祸而高位截瘫的周永军,尽管有当地政府和村里的接济,还是浑浑噩噩地度过了7年时光。

  2016年,考虑到周永军有生猪养殖的经验,镇扶贫办派来了帮扶责任人,农商银行送来了贴息贷款,县残联送来了扶贫创业帮扶资金,帮助他建起了15间标准化猪舍。“党和政府没忘了咱,咱自己更得争气。”周永军重燃希望。

  他坐着电动轮椅和母亲一道研究养殖技术,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成为远近闻名的养猪达人。2017年4月,周永军牵头成立“志坚”生态养猪专业合作社,开始带领更多乡亲走上养殖致富路。

  过去4年多时间里,类似的故事在齐鲁大地的田野乡间上演着,其背后发挥支撑作用的,是山东动员全社会力量凝聚而成的磅礴伟力。

  2015年12月15日,山东省召开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省委书记担任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长,省长、省委副书记、副省长担任副组长,有关部门“一把手”任成员;省扶贫开发办独立运行、集中办公,扶贫系统干部由2800多人增加到1万多人……山东第一时间就集聚“齐”心“鲁”力,组成攻坚力量。很快,4万多名驻村干部、40多万名帮扶责任人汇聚成精兵劲旅,将党旗插到脱贫攻坚第一线。

  山东各行业扶贫部门明确政策标准,承担扶贫职责,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8654个省扶贫工作重点村实现“五通十有”全覆盖。与此同时,“千企帮千村”“金晖助老”“巾帼送暖”“慈心一日捐”等行动开展起来。社会各界全力参与,凝结成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

  扶贫协作勠力同心。山东做好对口援藏、援疆、援青工作,开展“组团式”协作帮扶。省内开展“6+6”扶贫协作,济南与临沂、青岛与菏泽等结成协作关系,帮助方累计安排财政资金13.11亿元、带动社会投资141.91亿元,到受助方实施项目539个,带动贫困人口17.81万人。

  

  确保精准施策的山东经验

  

  ——紧扣“两不愁三保障”核心标准,精准识别、稳定退出,聚焦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确保精准施策到村到户到人,持续下足“绣花”功夫

  这两年,昌乐县红河镇上皂户村贫困户杨同亮改变了自己酗酒斗嘴不干活的毛病,把更多精力放到了家里的“小菜园”上:“这边是茄子、西红柿,那边是大葱、芸豆,自己家吃不了,就送给邻居,镇上也定期来收。以前,俺都是等着别人来帮咱。现在,咱也能帮别人了。”

  红河镇党委书记王建书介绍,2019年以来,红河在基本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基础上,将“两不愁三保障”上升为“一安全六干净一规范”,从贫困户最关心、最现实的小事着手,推出了扶贫“小分队”“小暖包”“小康道”“小水楼”“小菜园”“小药箱”等举措,通过因村因户精准施策,切实提升了贫困户的生活质量。

  “宏大工程更需细微表达,脱贫攻坚要下绣花功夫。”在山东省扶贫开发办主任崔建海看来,无论是惠及亿万群众的重大决策部署,还是贴近贫困群众实际的因户因人施策,核心都在于用心用力书写“精准”二字。

  精准识别是脱贫攻坚的“第一颗纽扣”。山东明确“十不进八不出”具体标准,每年组织10万余名基层干部,逐村逐户逐人采集贫困信息,依托大数据综合平台,做到应纳尽纳、动态管理。为防止返贫和新致贫,2019年,山东在全国较早建立即时帮扶机制,已有3万多名致贫返贫的困难群众得到及时帮扶。

  “两不愁三保障”精准施策,是保障脱贫质量的关键。山东构筑起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机构减免、医疗救助、医疗商业补充保险、重特大疾病再救助“六重保障”,让贫困户就医实现“一站式”即时结算;贫困家庭学生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全过程享受资助,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危房改造“保安居”,累计改造贫困户危房15.16万户。

  产业精准到户,就业精准到人,增强贫困户造血功能是主攻方向。山东实行“一户一案,一人多策”,把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纳入产业化链条,实现产业就业脱贫;对没有劳动能力的,采取资产收益等方式进行帮扶。为管好、用好扶贫资产收益,山东推广“四权分置”做法,做到明确所有权、放活经营权、保障收益权、落实监督权,走出了一条产权明晰、循环使用、稳定收益的新路子。

  

  全力攻坚克难的山东作为

  

  ——紧盯“黄河滩”、聚焦“沂蒙山”、锁定“老病残”,紧盯革命老区、黄河滩区、库区、湖区等重点区域和老弱病残等特殊贫困群体持续发力

  “田楼村人终于住进楼房,对得起这个村名了。”这段时间,鄄城县李进士堂镇农民彭效师总是笑意盈盈。在田楼村几百年的历史上,与其他黄河滩区村庄一样,始终没能摆脱“3年筑台、3年盖房、3年借钱、3年还账”的命运轮回。

  为破解“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难题,2016年山东启动易地扶贫搬迁,涉及以黄河滩区和山区为主的鄄城、东平、五莲等六个县(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补助2.5万元;同步搬迁的其他农户,省内给予人均9000元补助。

  与居住条件一同改善的,还有滩区农民的收入状况。“老村复垦后,开发黄河沿线观光旅游,大伙儿土地流转有租金,在扶贫就业车间、田园综合体再挣工资,每年每人收入两三万元没问题。”田楼村村委会主任彭步青说。

  ——这是“黄河滩”两岸的别样风景。

  作为革命老区的沂蒙山区,“两山论”为这里的脱贫之路指明了方向。沂南县铜井镇辉泉村,在漫漫历史长河里都因交通闭塞和土壤贫瘠而与贫困相伴。现在,灵动的山水云雾和草木石林都成了美丽风景,老旧的房屋成了生意火爆的民宿,山货在家门口被抢购一空……

  临沂市委副书记任刚这样解读:“基础设施筑基,产权改革赋能,工商资本带动,村里成立股份合作社,构建‘公司+合作社+社员’的利益联结机制,山水资源成为乡村美景,旧宅变成民宿和农家乐,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农民在家门口有股金、挣薪金、分红利。”

  ——这是“沂蒙山”深处的美好日子。

  聊城市东昌府区侯营镇高庄村的贫困户蒋桂菊因患脑血栓生活无法自理,需要丈夫和儿子长期轮流陪护。2017年10月,蒋桂菊入住占地近30亩的区集中供养中心,改变了全家人的生存状态:“在这里吃得好住得好,天天晒太阳聊闲天,心情好多了。家里人不用被我拴着,都能挣钱了,俺家的日子有奔头了。”

  据介绍,东昌府区于2017年3月建成了区集中供养中心,对特困家庭中的智障、肢残、病残等失能人员进行集中供养,释放因照顾失能人员而被长期“捆绑”的劳动力。截至目前,区集中供养中心已累计入住失能人员135人次。

  特困和失能群体是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难中之难。山东一方面综合运用低保、医疗保障、资产收益分配、孝善养老等方法,统筹解决其看病就医和生活保障等问题;另一方面探索互助养老、集中供养、扶贫专岗公益照料等方式,解决其生活难题。

  ——这是“老病残”群体的崭新生活。

编辑: 高波 作者: 吕兵兵 陈欣瑶 蒋欣然 白孟灵

阅读 8

免责声明:

1、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信息来源:薛城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薛城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信息来源:薛城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

2、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信息来源:XXX”的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站联系的,本站会及时协助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