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解难题|如何激发农业科研人员服务“三农”动力,促使更多人“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发布时间:2020-10-19信息来源:山东农业信息网
如何激发农业科研人员服务“三农”动力,促使更多人“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山东省农科院党委书记 李长胜:为最大限度地激发创新活力、释放创新潜能,我们坚持以“推倒四面墙、迎来八面风”为总基调,依靠改革应对变局、开拓新局,全面推进八大领域综合改革,大力度破除束缚科研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引导广大科研人员到生产主战场上去实现人生价值,破解科研与生产“两张皮”的问题,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改革创新考评制度,在全国科研单位率先出台了破除“四唯”十条意见,明确论文发表和授权专利一律不再奖励。长期扎根基层生产一线,服务“三农”,贡献突出并得到社会广泛认可的,可直接竞聘专业技术四级及以上岗位。
改革创新科研体制机制,与农业龙头企业等共建了50家产业技术研究院,基本形成对全省主要优势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全覆盖的技术支撑体系,由我院青年科研专家担任院长,使他们真正能够扎根产区,根据当地产业的需要来确定自己的科研方向,实实在在解决当地产业发展问题,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改革创新科技服务方式,实施“三个突破”,在山东东中西部的招远市、费县、郓城三地打造乡村振兴科技支撑型齐鲁样板示范县,成立了农科专家工作室,工作组专家长期驻扎乡镇和部分村,并开通工作热线电话,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找到专家。
改革创新成果转化制度,制定出台了成果转化“1+7”政策办法,首创建设山东省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首创建设了我省第一支农业科技成果技术经理人队伍,首次提出实行农业科技成果价值评估机制,目的就是让更多优秀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出来,加快科技成果的落地转化,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赵君 报道)
农业科技成果重在转化为生产力,当地如何将实验室里的科技创新更好地落实到田间地头的农业生产中?
利津县科技局局长 董永生:利津县在科技服务乡村振兴中建立了以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为平台,以“科研院所+科技特派+农科驿站”为模式的发展路子。
科技推广应用离不开农业园区示范。在利津县智联农创工场全面采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大数据农业”软硬件系统,每个高温大棚都配备了环境传感器、补光灯、智能喷淋系统等智能设备,实现选种、种植、收获、销售等的全过程可视化智能信息采集管理。在这里,产业工人可以“零基础”,只需要按照标准工序进行蔬菜全流程标准化种植管理。
利津县双瀛水产农科驿站与中国海洋大学合作设立科研基地,实施半滑舌鳎亲鱼繁殖、花鲈人工繁育等方面的研究与成果转化,建成1万立方米水体鲈鱼苗种繁育车间,打造我国北方地区最大的鲈鱼苗种繁育中心,年产鲈鱼苗种5000多万尾,年产值过亿元,可带动利津县及周边地区发展养殖水面10万多亩。
此外,利津县还积极完善科技服务平台,依托市级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平台,探索成立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利津)黄河三角洲特色作物产业技术研究院、黄河口滩羊产业研究院,开展良种繁育、种植技术推广、粮食作物深加工等现代农业技术。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优势,积极指导农科驿站建设,发挥农业先进技术引领作用,带动周边农民脱贫致富。(李明 报道)
如何加强科技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素质,使更多人成长为“土专家”“田秀才”?
高唐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 杜立芝:我认为,要带动更多农民群众成为“土专家”“田秀才”,必须建立一个好平台,打造一支好团队,形成以党建为引领的科技推广合力。2018年以来,高唐县成立了“杜立芝党代表工作室”,打造了一支“力量植于农村、情感融于农民、智慧献于农业”的县乡村三级服务团队。工作室的成立,很快形成了全县农业技术人才的“虹吸效应”。而加入到团队的成员也在互相学习,不断从“专科医生”向“全科医生”转变。团队创建至今,1000余名团队成员活跃在基层一线,推广农业新技术60多项次,引进作物新品种40多个,接待咨询群众2万多人次,增加经济效益2000多万元。
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越来越先进。近年来,我们通过热线电话,解决小农户和高龄农民遇到的生产难题;通过建立微信群,将县、镇(街道)和村庄并联在一起,及时传递农技信息和防治知识,通过视频解决农民亟待解决的难题。我们还在县电视台、电台开设农技专家播报栏目,根据农时节点录制专家授课,及时向农民传递农作物的种养技术。如遇广泛性的重大病虫害,我们则及时播报正确的防治和处理方法。
线上服务及时、面广,农业技术转化率高。而对很多农民来说,现场手把手教才是他们最喜欢的方式。对于一些在线上解决不了的难题,而农民又特别迫切需求的,农业科技专家就要及时赶到现场,手把手地传授管理技术,开展线下服务。通过田间地头、大棚内的现场指导,以及农闲季节的县镇村培训、现场观摩等方式,让农民更加直观地学到急需的农业技术,培养更多农业科技人才,使科技惠农成果不断壮大,加快乡村振兴步伐。( 孙亚飞 赵永斌 报道)
免责声明:
1、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信息来源:薛城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薛城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信息来源:薛城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
2、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信息来源:XXX”的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站联系的,本站会及时协助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