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竹产业体系 构筑美丽乡村竹林风景线
发布时间:2021-12-03 14:11信息来源:农业之友
我国是世界上最主要的产竹国,竹产品种类繁多,产业横跨一二三产,是极具活力和潜力的绿色富民产业。近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等10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竹产业创新发展的意见》,明确将大力保护和培育优质竹林资源,构建完备的现代竹产业体系,构筑美丽乡村竹林风景线。到2025年,全国竹产业总产值突破7000亿元;到2035年,全国竹产业总产值超过1万亿元。
因地制宜发展竹产业
我国现有竹子品种500余种,集中分布于福建、江西、浙江等16个省(区),根据国土“三调”发布的数据,竹林地面积超过700万公顷。竹子是极具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的自然资源。竹材人造板、竹建材、竹日用品等10大类、上万个品种的竹产品,已广泛应用于建筑、运输、包装等领域,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助推农民增收致富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因地制宜发展竹产业,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国家林草局发改司有关负责人说,“竹产品种类多,市场空间大,产业链条长,吸纳就业能力强,在拉动地方经济增长、扩大就业规模、提高农民收入等方面作用显著。”在浙江安吉、四川泸州等一些竹产区,竹产业已成为地方经济支柱产业和农民主要收入来源。加快发展竹产业,能够有效促进“两山”转化,让竹产区的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
当前,竹产业发展仍存在创新能力不强、质量效益不高、资源利用不充分、政策保障不到位等问题,此次《意见》出台将指导各地科学合理利用竹资源,加快推动竹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实现跨越式发展。到2025年,基本建成现代竹产业体系,全国竹产业总产值突破7000亿元,竹产业规模、质量、效益显著提升,优质竹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明显改善,建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龙头企业、产业园区、产业集群。到2035年,全国竹产业总产值超过1万亿元,现代竹产业体系更加完善,美丽乡村竹林风景线基本建成,主要竹产品进入全球价值链高端,我国成为世界竹产业强国。
构建现代竹产业体系
聚焦全产业链建设,构建现代竹产业体系是《意见》提出竹产业发展的重要任务。该负责人指出:“总的看,我国竹产业体系还不够完备,一产经营粗放,二产小散乱问题突出,三产仍处于起步阶段,产业融合度不高,产业链尚未完全贯通,需要提档升级、集约融合发展。”《意见》提出,要加强优良竹种保护培育,培育优质竹林资源,旨在夯实竹产业发展的资源基础。同时,要做大做强竹笋、竹材加工、竹家居、竹装饰、竹工艺品、竹炭等特色主导产业,聚力发展竹质建材、竹饮料、竹食品等新产品新业态,推进竹材仓储基地建设,强化竹材采伐、收储、加工、流通等环节衔接,有效打通产业链供应链。
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是现代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竹产业发展也需要着力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优化发展环境。据专家测算,目前我国从事竹产品生产、加工的企业超过1万家,但绝大多数是中小微企业,综合实力和抗风险能力较弱,需要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意见》提出,要促进集约经营和集群发展,支持主要竹产区培育家庭林场、合作经济组织等规模经营主体,支持组建专业化培育、经营、采伐技术服务队伍;改善生产经营基础设施,加快推动主要竹产区生产作业道路、灌溉、用电等基础设施建设维护和升级改造;夯实国际合作平台,充分发挥国际竹藤组织等国际组织东道国优势,推动竹产业深度融入国际创新体系和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
加大竹产业投入力度
竹产业发展涉及面广,需要各有关部门综合施策、合力推进。《意见》针对竹产业发展政策方面存在的短板,提出了加大投入力度、完善投入机制等具体保障措施。
在完善投入机制方面,要求各地落实乡村振兴等有关政策,支持符合条件的竹产业新型经营主体、龙头企业和产业园区建设;鼓励各地创新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完善财政支持政策,重点支持竹产业科技创新、企业技术装备改造、新型经营主体培育、龙头企业和产业园区建设等领域;鼓励符合条件的社会资本规范有序设立竹产业发展基金。
要加大金融支持,完善金融服务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开发符合竹产业特色的金融产品;将符合条件的竹产业贷款纳入政府性融资担保服务范围;鼓励地方建立竹产业投融资项目储备库,助推竹产品企业与金融机构对接。
此外,要优化管理服务,将竹产业作为集体林业改革发展的重点领域,完善各项管理服务措施;健全竹产业及产品、全竹利用及竹建材标准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大力推进产地标识管理、产地条形码制度和竹林认证标识应用;在不破坏生态、保护耕地和依法依规的前提下,保障重大竹产业项目、竹林生产经营配套设施建设等用地需要。
免责声明:
1、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信息来源:薛城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薛城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信息来源:薛城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
2、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信息来源:XXX”的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站联系的,本站会及时协助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