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果园的“进化史”——山东鄄城大舜有机农业产业园区探访
发布时间:2020-07-21信息来源:山东农业信息网
果树中间,是与野草相伴长大的红薯、大豆和油菜等作物;叶片之上,是随处可见的蜗牛、蚜虫和七星瓢虫等昆虫;土壤之下,是无数蠕动的蚯蚓和其留下的蜂窝状作业轨迹……呈现在眼前的这种令人惊讶的场景,是山东省鄄城县彭楼镇王集村大舜有机农业产业园区给人的第一印象。
“60多种植物、80多种昆虫,就是我这片果园‘生物多样性’的真实写照,也是我推进有机种植的核心理念。”园区主人、山东大舜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安生告诉记者。
这片创建于2013年的果园,从几百亩被污染的土地做起,发展为以果树为主体的多种作物与蚯蚓、虫群、有益菌、鸟类等共生的天地,实现了农产品“稳产、优质、风味足”。截至目前,大舜有机农业产业园区已经扩展到3000多亩。
“你看,通过增施有机肥和植物酵素等举措,经过几年调理,果园的土地终于呈蜂窝状了,和儿时记忆中疏松的土地一样。现在一铁锨下去,就能挖出来50多条蚯蚓。”这几年,走进一块土地,就要抓起一把土壤仔细看看,已成为陈安生的“职业习惯”。
这一习惯的形成,源于他2013年决定投资农业时的调查发现:由于几十年来长期大量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化工产品,使土地板结状况严重,有益生物大量死亡,植物的生理活性受到损伤。
“要想让土地重获‘新生’,就要活化土壤。”陈安生经过论证后得出这一结论,“首先,我在土地中施入生物动力有机肥和调控素。有机肥料能有效降低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并降解农药;调控素能促进野草、油菜、秸秆还田,增加土地透气性,提升土壤益生菌群。”
土壤缺乏有机肥,他每年从内蒙古购进大量有机羊粪;土壤中没有益生菌,他与科研单位联合,利用苹果、辣椒、大蒜等自有作物制作酵素,半年内能新生野蚯蚓20万-60万条、益生菌群达到每克土1亿以上……科学数据显示,园区改良后的土壤容重为1.19克/立方厘米,处于最佳适宜状态;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高达26.1克/千克、130.8毫克/千克、47.5毫克/千克和368毫克/千克,分别是鄄城县平均水平的1.53倍、1.37倍、1.84倍和2.81倍。
“用黄豆喂红薯”,外人听着新鲜,却实实在在发生在陈安生的园区里。陈安生将蔬菜和果树进行套种,种植红薯时在坑里撒几颗煮熟的黄豆:“黄豆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具有极高的营养,增施后红薯成活率高、长势好、营养价值高。”
记者了解到,大舜果园里的“怪事”还有很多:种苹果树不用化肥、不打农药、不打除草剂,全靠人工,果树“不打顶”“不剪枝”;种的野菜不收割,全部粉碎“喂”苹果……“核心理念是用生物多样性实现互治互补。比如说,这些在果蔬间生长的杂草,都是有讲究的,不同类型的杂草会吸引不同种类的虫子,大大减轻虫害对果树的影响。”陈安生说。
经过辛勤付出,园区苹果连续6年获得有机证书,含糖量2018年最高达19.3%;间作的大豆、油菜、花生、红薯、萝卜等口感极佳,实现了“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有机生产。2018年10月14日,山东省农业农村厅对园区内360亩齐黄34大豆进行实打验收,亩产达275.85公斤,比全县大豆平均产量增产37%;有机大豆齐黄34大豆蛋白脂肪合计64%以上,加工的豆腐、豆浆、煮豆口感好,深受高端消费市场欢迎。
免责声明:
1、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信息来源:薛城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薛城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信息来源:薛城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
2、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信息来源:XXX”的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站联系的,本站会及时协助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