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头奶牛”引出乡村振兴新路 ——青海省湟中区土门关乡奶牛产业强镇

发布时间:2021-05-19信息来源:中国农网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衔接乡村振兴要靠什么?青海省湟中区土门关乡的回答是靠奶牛产业。

初夏,沃野上的小草绿意氤氲。阳光照耀在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土门关乡的青海互邦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金色牌匾上熠熠发光。

作为西宁市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省级扶贫龙头企业,青海互邦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自2007年6月成立以来,主要从事奶牛养殖、乳品加工销售。走进企业园内,规划整齐、绿荫环绕,一座座标准化牛舍里,毛色光滑的奶牛正悠闲地进食。

湟中区土门关乡因具有悠久的历史文物古迹“土门关”而得名。近年来,土门关乡奶牛养殖已形成规模优势,是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带动千余人就业,周边村集体和合作社增收700余万元。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今年,全国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名单出炉,土门关乡的奶牛产业上榜,跻身“国家队”无疑是为乡村振兴注入了一股新能量。

种植:撂荒地成了“金土地”

养殖奶牛,就要给牛吃草,因此种植燕麦饲料成了乡上的一大特色产业。

“随着乡上奶牛产业的壮大,曾经山坡上的撂荒地成了‘黄金地’。”湟中众联种植专业合作社法人赵隆珍告诉记者,曾经村里的山地因海拔高、机械化程度低,产量极低,很多山地都撂荒了。

然而海拔较高的山地正是种植饲草的“黄金地”。据土门关乡副乡长张海龙介绍,近些年来,随着全乡奶牛产业的蓬勃发展,相继成立了四家饲草专业合作社,种植面积达4599亩,全部供应青海互邦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不仅重新盘活了土地,还增加了农民收入。

初夏时节,一阵凉风掠过刚刚吐绿的燕麦草,满目翠绿燕麦似是摇动着丰收的喜悦。

“今年我们合作社种了1500亩燕麦,每年每亩平均70元左右的流转费,比以前种油菜籽要划算得多,种植的饲草料全都供应给企业,因此根本不愁销路。”赵隆珍说,以前在山地上种小麦亩产只有几百斤,现在一亩地能产600公斤干草,经济效益在1千元左右。

“企业的牛每年大概需要3000吨左右的饲草料,我们与合作社进行合作,通过统一供种、统一供肥、统一田间管理等标准化种植方式,建设饲草种植绿色示范基地,辐射带动周边区域饲草种植。”据青海互邦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卫华介绍,目前公司带动湟中众联种植等四家专业合作社,带动收益750多万元,饲草种植带动500农户2000多人,增收200万元。

近年来,企业或合作社根据自身发展需求,与种植、养殖户签订“订单收购”协议,对饲草、有机肥的需要量和农户签订供需协议,按照明确的供需要求,来进一步解决农户从事种植和养殖业的产品流通销售困难,拓宽优质农产品销售渠道,降低合作社、家庭农牧场经营风险,确保其经营效益。

养殖:牛换“养”法,人换“活”法

清晨,第一缕阳光驱散笼罩在土门关乡贾尔臧村山头上的薄雾时,张先红便开始在自家牛棚里忙碌。补饲、挤奶、清理牛棚……一刻也停不下来,但张先红却一脸的满足与幸福,因为他们一家人的生活正因为这些牛而变得好起来。

“企业以高于市场价收购我们自产的牛奶,有了互邦公司,咋再也不愁牛奶销售不出去了。”张先红告诉记者,自己家有5头奶牛,每头牛每天挤奶30多斤,企业收购每公斤4.6元,比市场上还高出三毛钱。

刘卫华介绍,合作社、企业通过与农户签订“保价收购”协议,协议确定最低收购价格,收购企业以签订价格收购农户的燕麦草、养殖粪污、鲜牛奶等,实现集中收购,集中处理,集中配送,一方面提升了产品附加值,一方面带动周边散户、种养殖大户的种植、养殖积极性,同时带动增收。

“企业不仅承担着产业强镇的建设项目,也发挥着带农增收的职责。”刘卫华介绍,在养殖方面,目前公司带动湟中联友畜牧养殖专业合作社、湟中万兴畜牧养殖专业合作社,养殖规模逐年扩大养殖规模,养殖规模达1300多头,涉及农户22户80多人,创造收益237.00万元。今年企业将依托产业强镇项目,继续扩大产能和生产规模,带动更多农户增收。

近两年,土门关乡开展了农民土地股份合作社建设试点工作,引导农户自愿以土地经营权、奶牛等入股龙头企业或农民合作社,采取“保底收益 +按股分红”等方式,让农民享受加工销售环节收益。农户通过奶牛托管和折合股,来集中养殖奶牛,经过统一疫病防疫、饲养管理和牛奶统一收购,形成可比较成熟的奶牛养殖和奶源供给体系,从源头保障了奶源的统一性,逐步扩大了奶牛养殖规模,养殖技术不断得到提升。

加工:延长“牛”产业链

每天凌晨四时,青海互邦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院子里十多辆配送车辆整装待发,车内是装有最新日期的巴氏“天天鲜”牛奶,一个多小时候,这些新鲜牛奶将被送到西宁市市民的餐桌上。

“我们每天生产4吨鲜牛奶,全西宁市有800多家直销店,如今每天供不应求。”刘卫华告诉记者,公司是将牧场建在农村,服务城市,目前公司有四条生产线,每条生产线分别加工冰淇淋酸奶、黑青稞酸奶、瓶装老酸奶以及天天鲜牛奶。

“种养加”的生产模式让更多村民拥有了进厂上班的机会。

易俊秀是土门关乡土门关村的村民,几年前,因自己身体不好,成了村上的贫困户。五年前,她来到企业上班,每个月有3000到4000元的工资,在家门口工作还能照顾上孩子。曾经是村上建档立卡贫困户,如今已经是公司的一名罐装操作工。这是一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农业产业化中的新定位。

“目前,公司有乳制品生产加工厂,现年产‘天天鲜’牛奶1000吨,酸奶1100吨;有高品质的自有奶源,目前存栏高产荷斯坦奶牛500头,年产鲜奶1500吨,2020年销售收入达到1562万元,在区域内占有一定市场份额。”刘卫华说,下一步,公司将通过制定区域种植养殖规划、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不断提升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培育土门关奶牛产业知名品牌,提高产能效益和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市场竞争力,打造主导产业突出、产业链条深度融合、创新创业活跃、利益联结有效的奶牛产业强镇示范点。

“以乳制品加工为主导、以绿色循环发展为理念,推进奶牛产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据张海龙介绍,下一步,全乡将通过土门关乡奶牛产业强镇建设项目把土门关乡建成促进产业融合、联农带农效益明显的示范点,全乡农业产出效益水平、科技装备水平、经营管理水平、可持续发展水平明显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大幅提高,农民持续增收机制基本建立,将土门关乡打造成为主业强、百业兴、宜居宜业的奶牛产业强镇,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2.7亿元。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见习记者 孙海玲



阅读 50

免责声明:

1、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信息来源:薛城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薛城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信息来源:薛城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

2、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信息来源:XXX”的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站联系的,本站会及时协助解决。